关灯
护眼

撤离

    反叛军最初在南边建立基地的时间已不可考,据保守估算,至少有二十年。

    八年前,政府军计划将全部反叛军驱逐到南边。

    一部分反叛军发起了绝望的反扑,制造了赤土城事件,将北极点的那座城市化为焦土。

    在那次事件中被定罪的人,都被绑在赤土城外,化为冰柱,为这座城市陪葬。

    而南边的那部分反叛军,政府总部原本期待着他们能够安静的呆在那里。在那个没有光照、没有能源、没有食物、没有水源、极度寒冷的地方,默默孱弱下去,最终消失。

    但“生命总会找到出路”。

    人们开始疑问,科技落后的反叛军,是如何在尚未开发的南边生存下来?又是凭借什么,繁育出如此庞大的队伍?

    没有人质疑总部发动决战的决定,毕竟在敌人不断壮大的情况下,早日决战是正确的选择,而且人们已经厌倦无休止的战争,是时候停止这一切了。

    几乎全部资源都被调动起来,小镇的机甲研究所承接的机甲量产数量,已经从每天四十具,上升到了每天一百具,送原料的货车络绎不绝的在小镇的道路上驶过,被损毁的机甲也被运了回来,他们的零部件被拆卸重新利用。

    当破碎的机甲从家门前驶过,姜炎总会心头一紧,为他们的经历而伤感,为驾驶员的遭遇而担忧。

    四月到五月,捷报不断传来,这让大家的情绪高涨。

    在一次聚餐中,徐阿姨说,他们研发的59改重型机甲,在上万公里的长途奔袭中,屡建奇功,很多之前没办法扫荡的地区,这次都得到了清理。

    “怎么清理?被俘虏的反叛军会被判刑吗?”姜炎问。

    “判刑?开什么玩笑?”徐阿姨说:“我们自己都快没吃的了,怎么可能多养一堆人,而且这还是托他们的福,如果不是他们炸毁主脑……”

    “别跟孩子说这些!”妈妈制止了她。

    “让小屁孩们了解一下世界的残酷嘛。”徐阿姨说。

    “等他们长大,战争早就结束了。”妈妈说。

    “也对,你们倒是赶上了好时候,可以坐享其成。”徐阿姨嫉妒的说:“我们这一代人最惨了!什么统筹生育,什么反叛军,都是老一辈搞出来的,却要我们来干脏活,给他们擦屁股,然后你们这群小子直接享受世界和平,我们这一代人命苦啊!”

    “我倒很庆幸,是我们这一代来解决这些麻烦,如果你有孩子就知道了。”妈妈说。

    南半球究竟发生了什么,姜炎在网络上看不到任何直接的消息,只有政府公布的战报在不断更新,虽然心中隐约有些不安,他还是真诚的为每一次胜利而欣喜。

    但在五月底,一段录像开始在私下流传,录制这段录像的,是一个前线机甲的记录仪,姜炎在网上截获了这段流传甚广的录像。

    士兵操作着一具型号不明的机甲,行走在一片黑暗中。机甲前胸的探照灯向地面照射时,黑色的碎石地面就像要把光线吞噬一般。

    士兵抬头张望,可以看到队伍中其他机甲的外指示灯。

    不久,通信器里传来呼叫:“发现生育基地,坐标2355,16053,附近小队速来支援。”

    通信器里传来了炮火声,机甲迅速加速,随着队伍赶往坐标。半分钟后,一颗信号弹在不远处升起,红色的亮光悬挂在空中,映照着附近的机甲和飞行器向亮光集中,加入战局。

    他刚加入战斗,战斗就结束了,他们仅仅遭到了最微弱的抵抗。

    在密集轰炸的巨响声中,方圆一里的地面被整个掀开,露出隐藏在地下的空间,无数条管线在地面上游走,连接着几百个简陋的生育仓。

    在信号弹的红光和探照灯的白光交织照射下,地下空间里裹着的热气迅速散去,冻结成冰块的生育仓一个个坠落下来,和里面的承载一起碎成碎片。

    姜炎看到这段录像时,感到一种强烈的违和感。

    政府总部很快出来辟谣,坚称这段录像是反叛军伪造,但并没有人相信。

    录像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一部分民众看到生育仓被批量毁坏而觉得严重不适,而另一部分,则是对反叛军的大规模繁育行为愈加愤慨,但不论态度如何,大家都隐隐感到一种共同的情绪,那便是:恐惧。

    如此大规模的繁育行为,反叛军的人数将迅速超过自然生育的人类,如果继续拖下去,未来战局恐怕会被彻底扭转。

    在恐惧的议论声中,五天后,又一段录像被放了出来,大家看到了一个规模更大的生育基地。

    政府总部再次辟谣,但动荡的人心已经难以安抚,越来越多的声音,要求政府公布前方的真实信息。

    政府奇异的保持了沉默,但所有人都能感觉的,这恐怕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六月,巴纳德政府决策小组连开一周会议,六月十五日下午八点,发表了最终的决策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