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9章 春归长恨无觅处2

    只是出乎陶三春的意料,三日后登门的,不是那个李承鹏,竟算得上是她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说陌生,是三年前明州洪水中同样的落难人,虽相处了数个日夜,却连相互道个名姓也无。

    说熟悉,也不过是她曾分了几块干饼给这人的幼儿充饥,也曾好心从洪水中拉过这人一把。

    更曾有人帮衬着她,卖给了这人一包小儿急难时的药,从这人手里硬讨了五十两的药钱。

    ……李陶氏。

    奴李家庄李陶氏,郎君李承鹏,如今为进士,奴这有路引,奉公婆之令欲携子进京寻郎君团聚。

    陶三春至今还记得,就是因为这妇人这一句话,她才萌生了带着陶旦旦来京城生活的念想。

    只是时间过去三年,她竟忘记了这李陶氏的丈夫,名字便是叫做,李承鹏。

    所以,现在这李陶氏,是化作了那寒冬里冻僵的毒蛇,缓和过来,准备咬她这农夫一口了么?

    她心底冷冷一笑,悬了好几日的心,却是终于可以安然放下了。

    李陶氏想以陶旦旦充作她那已经不见了的幼子?

    她怎么敢?

    只要去找到当初一起在石山避险的人问一问,便能弄清楚元哥儿到底是谁的孩子,这无法作假。

    虽说如今不容易寻到那些人证,但却也不是没有啊。

    别人不知,陶三春却已知晓,当初那黑衣的大人到底是如今的何人。

    虽还没说透,但她若想要周先生或王先生与她做个见证,实在是再简单不过。

    这样破绽无数的夺子,岂不是可笑至极?

    因此,她连院门也没让李陶氏进,什么谢礼登门礼,更是看也不看,只让小福牢牢把着大门入口。

    “姐姐,奴是来道谢,姐姐却连门也不给奴进么?”

    三年不见,这李陶氏倒是添了几分的楚楚可怜,再不见当初从洪水里捞死鸡的彪悍与随后的翻脸无情。

    “你这一声谢似乎是晚了三年。”

    陶三春轻轻一笑,上下打量过李陶氏身上的绫罗绸缎,冷道:“当初五十两银子已经买断了救你一命的恩情,咱们之间并无交情。”

    “姐姐说的这是什么话!”

    李陶氏盈盈一笑,伸长脖子往院子看,边拿帕子擦擦眼,边哽咽地道:“这三年多谢姐姐帮我养育着元哥儿,姐姐这恩情,可比天大比海深!”

    “你莫不是哪里来的疯子吧?”

    刘嫂子看傻子一样地看这李陶氏,纳罕地对着一边看热闹的街坊四邻道:“你自己是不能生、还是生了不能养?怎么空口白牙就来别人家里抢孩子!”

    街坊邻里一阵窃窃私语,皆是刘嫂子一样地眼神,看着这穿金挂银的妇人,啧啧摇头。

    “我同姐姐说话,有你这奴婢什么事!”

    李陶氏狠瞪刘嫂子一眼,转脸又笑着好脾气地对着陶三春俯首一礼。

    “姐姐,当初奴和元哥儿落难道观,多亏姐姐您大仁大义,从军爷那里讨来吃食送我儿充饥。”

    “你的确是疯子。”

    陶三春冷冷地道:“元哥儿是我亲生骨肉,同你有什么关系?哦,有些关系,你的幼子当初吃的那些口粮,是从我元哥儿嘴里剩下来的。”

    “姐姐你这才是说得什么癔症话!”

    李陶氏似乎急了,手里帕子攥得死紧,直直盯着她,声音发颤。

    “我的孩子便是元哥儿啊!你哪里有孩子?当初你孤身一人跟着一帮军爷,见我孩儿聪慧可爱,便常常从军爷手里讨吃食给他,后来我染病整日昏沉,怕有个什么三长两短,才将元哥儿托付与你,请你带他进京寻我夫。”

    她说着,往一旁看看。

    “当时山上躲避洪水的人均可为我作证!姐姐,不能因为你养了元哥儿三年有了感情,就不肯将元哥儿还我了呀!”

    “对啊,陶娘子!当初在山上道观,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你可是孤身一人陪着军爷们一起睡道观大殿的!你可不能昧了良心,将他人子充做自己的!”

    三个斯文书生模样的男子走出来,朝着一边的街坊四邻团团作揖。

    “我们都是来自明州,可为这位李家娘子做个见证,陶娘子如今的孩儿元哥儿,的确是这位李家娘子的亲儿。”

    街坊四邻闻言大哗,均是不敢置信地瞧瞧抹眼泪的娇小李陶氏,再瞅一眼冷冷地不言不语地陶娘子,有些将信将疑。

    “我呸!”

    刘嫂子朝着说话的那人狠啐一口,大声道:“你说你是明州当初的人,你就是啊!有什么证据!”

    “我有进京的路引!”

    从袖袋里掏出一张官府签押的路引,那人得意洋洋地朝着四周显一显。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我等读过的圣贤书,可没教我等说谎骗人!”

    这书坊胡同里,大多和读书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人一说自己是读书人,好些人便对他的话有了三分信。

    但他们与陶娘子相处三年,这娘子是何等性情,他们也很是清楚,要说让他们相信这娘子会夺他人之子,却是没那么容易。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要我说,陶娘子不如上公堂,去和这些人辨个清楚明白!”

    一街坊朝着陶三春指指不远处的东城府衙,“也省得得这些人污了娘子名声!”

    陶三春一直没说话,她闻言,朝着这些街坊们无声地福了福,却还是没开口。

    脑中却在飞速思量。

    这李陶氏来者不善,竟然还弄出了所谓明州的证人。

    她们当初跟着商队离开明州府城门时,她曾从马车里往外看,恰好瞧到这李陶氏失魂落魄独自走在流民之中。

    那时,她并未怀抱幼子,王大夫当初也说过,那孩子很难活下来……

    她再想起李陶氏的丈夫李承鹏,眼慢慢一亮。

    李承鹏,她也打探清楚了。

    只是这一番打听,倒是听了一出好戏。

    李承鹏祖籍明州,七年前进京赴考,虽未名列三甲,却也考中了二甲进士。

    因文采出众且仪表堂堂,很快被吏部尚书陈智逢垂青,大登科之后小登科双喜临门,可谓人生赢家。

    岳父手掌天下官吏升迁,自己又才能出众,不过短短七年,他已经是正五品的京官。

    就还差一步,等熬过九年大考,李承鹏晋职四品乃是板上钉钉,从此真个可算得上是青云直上,搏一个封疆大吏也不在话下。

    只是仕途坦荡,他家中却不免惨淡愁云:他娶妻陈尚书家独女,据说夫妻恩爱夫唱妇随,只成亲七年竟未能生个一子半女。

    陈氏娘子为他纳了小妾,还是一无所出。

    他如今即将年过三旬,竟无一个子女傍身,少不得被人偶尔拿此嘲笑一二。

    这事如今再和李陶氏两相对照,沉默一刻,她忍不住冷笑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