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57、鹿鸣宴初登青云路

    第二天一早,贾环梳洗穿戴了过贾母这边请安,贾母看他戴乌纱穿着无花色的补服,压住了柔弱书气,显得很是稳重。心里很欢喜,又命去见过贾政王夫人,然后十几个小厮听差伺候着车马到了应天府衙门参加鹿鸣宴。

    这鹿鸣宴历史悠久,是款待新科举人的,还有更高级的琼林宴,是款待新科进士的,都是规格极高,受天下读书人向往的宴会。

    为什么叫“鹿鸣”,不是因为这两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而是因为“鹿”与“禄”谐音,“鸣”与“名”谐音,很迎合了读书人追求禄名的心理,只是读书人清高,不好意思明着表明自己追求禄名,所以取“鹿鸣”二字听起来更高雅一些。

    宴会厅,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各举子分别拜房师,谢举荐之恩,解元郎率全体举子拜主考官。考官和举子们互相认识联谊,意思就是以后在仕途上大家多多关照。

    贾环瞧着那第二名和第三名,居然也很年轻,长得也不错,忍不住上前套近乎,拐弯问人家婚否。

    第二名叫陈良策,已婚,第三名叫刘珂,年仅十八岁,未婚。贾环拉着他好好亲近了一番。

    主考官看着眼前一众才俊,笑得见牙不见眼,这些都是他以后的政治资本。看着贾环,拉着他的手道:“想不到解元郎如此年轻,实在难得啊。”

    又拉着第二名第三名的手说:“真是青年才俊,看来殿试扬名指日可待啊。”

    新举子都谦虚说:“学生侥幸。”

    主考说:“这一科你们都考出了高水平,倒不是侥幸。”

    又指着前三名说:“你们三个的文章写的都不相伯仲,都很有才气,为什么定这样的名次,我也给你们说说,免得有人不服。”

    众举子都洗耳恭听,主考是前科状元,他的考试心得肯定万分有用的。

    “如今国事日坏,圣上忧心,这次的乡试录取标准不仅是看文才,更要看考生对时事的见解,后面的会试殿试估计也要偏重时事,你们不可只读圣贤书不闻窗外事。”

    主考又指着第三名刘珂说:“你的文写得极好,本该放到第一名,可惜有一个错别字,就落到后面了。你不要不服气,前朝曾发生了一件事,战场上主帅给部下下令去泌阳会师,结果书吏写公文时少写一撇,写成沁阳了,两地相差几百里,这么一来,两军不能会师,以致全军大败。你说说,这错别字能小瞧不?”

    刘珂心服口服。

    主考官又指着第一、二名说:“你们两位都不错,难分上下,为这个一众考官还起了分歧争执起来,最后决定看第二、三场的卷子,结果这位的后两场试卷也使出了全部心力,做的又好又有见解,文辞雅正,理密法老,于是才取他为第一。所以说做事要善始善终,别以为把第一场做好就完事了,到最后关头更不能松劲也是很重要的。”

    “谢大人指教。”众举子齐声说。

    “既然指教,我就再多说一句。你们中了举,以后就可以做官了,但是做到知府就到头了,不中进士,是做不到部堂级高官的。所以,你们想在仕途走的更高些,该知道怎么办。

    我知道你们都背了一肚子前辈程文,应天的乡试高手还有限,你们有人凭运气还可以中,但是到了会试场上,那是全国高手比拼,每份卷子都得有几位大学士尚书看过,他们哪个不是满腹经纶,别想着碰运气过关。

    还有解元郎也不可轻忽,不要以为在乡试考了第一,在会试就一定能考个好名次,你年纪轻,用功时间短,和那些老前辈比经义的理解,文笔的老到,并不占优势,真正的高手在后面呢。”

    主考说了一大通也累了,端起碗来喝茶润嗓子。

    众新科举子们都受了教,记在心里。贾环更是警醒,一腔得意被浇了冷水,原来他这解元得来的颇侥幸,不是靠最重要的第一场卷子,而是靠不被考生们重视的后两场决出了高低。也就是说,并不是他的水平比大家高一截。

    然后大家继续吃喝联络感情。

    长达两个时辰的鹿鸣宴到了尾声,依旧规,每个举子还有考官都获赠纪念品,每人都有一个刻着科名的笔筒,解元郎多一个砚台。

    贾环回到府里,府里也在饮宴,众多公卿世家,贾政的同寅交好以及亲朋好友也过来贺喜吃席,等着看新解元郎,见新贵人从鹿鸣宴上回来了,忙上前敬酒。

    贾环顾不上饮酒,先去荣庆堂把纪念品给贾母等人看了,众人都很高兴。

    贾母说:“这可是读书人的荣誉,你叫紫晶好生收着,将来传给子孙后代,也激励他们光宗耀祖。”

    贾政拿着那笔筒砚台爱不释手,恨不得搁自己屋里天天看着,连睡觉也抱在被窝里。

    贾赦又说:“你那些考籍表,报名材料什么的,千万放好,那可是命根子啊。”

    “是啊。”大家都说。

    邢夫人嘴角微挑,先前全府把宝玉那块玉当命根子,现在又把贾环的考籍资料当命根子,那块玉到现在也不见为这个家带来什么看得见的好处,倒是这考籍资料关系到贾环的前程,而贾环的前程又是这府的希望,确是命根子不假。

    贾母深以为然,道:“你叫紫晶把那些东西千万收拾好。”又对伺候贾环的众丫环说:“那可是命根子,无论出什么事,你们拿出性命也要把这东西护好了。”

    众丫头齐声答应了。

    贾环趁贾母高兴,便回道:“现在离明年春闱不到半年时间,我要抓紧时间准备,还要和诸同年来往讨论学问,以后应酬也多,可是我那里太狭小,前头外书房也不方便,我想着咱家小戏子都打发出去了,东北角梨香院还空着,所以请老太太把那里赐给我用,也方便些。”

    贾母想起上回他病时去他那里看了一下,确实是窄小,再加上他又喜欢把书纸乱放,简直要挤得转不过身。便说:“你现在中了老爷,凡事要立个体统,那院子是窄小了些,你的同学来往也不方便,那梨香院即空着,这几天打扫了,就搬过去吧。缺什么只管向太太要,她那里没有就找我来要,同年往来,可千万不能失了礼数。”

    贾环又说:“以后我读夜书,或应酬同年,举办文会少不了留人用个便饭什么的,这府里大厨房的人太厉害,我指使不动,也懒得跟他们吵,所以请老太太允许我在那里安个小厨房,把份例拨过去,饮食上也方便料理。”

    王夫人一脸尴尬,贾母叹道:“咱家的人都是一颗富贵心,两只势利眼,我是知道的,即如此,你自己安顿去罢。分例从大厨房拨出来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