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18章 大火

    2005年,coco火了,不仅是在日本和中国,更是真正意义上的在韩国大火。

    以往所积累下的人气在此时呈井喷状爆发,官方的的粉丝协会,要求加入的人数突破30万人,只要是和coco有关,无数的报纸媒体就会争相报道。

    赶上韩国互联网网络热潮,coco的名字更是登上了网络的实时热搜第一,一连几个月,韩国民众都仿佛只能看到coco这个名字,连带着coco的anti和私生也明显多了起来。

    coco此时在韩国热度热的简直不像话,不像话的频繁,不像话的高度。

    一直到6月火爆韩国的互联网暴力社会新闻--“狗屎女”事件爆发(这件事发生时连美国的华盛顿邮报都发了专题报道),“coco”这个名字才终于从网络热搜第一,掉落下来。

    这一年,coco韩国年龄19岁。

    此时是韩国网民管理最为混乱的时期,网络还没有实名制,大家的发言根本不受控制,当然即使在今后有了实名制这样的法律,在一些网民的眼里,也一样没有任何效用,这一点在今后无数次的网络暴力中被证实,2010年coco也再一次,感受到了舆论的可怕,网络暴力的伤害。

    2005年coco凭借电影《下妻物语》在日本获得了自己的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电影影后的桂冠。

    经过这部电影,coco也彻底在日本的娱乐圈站稳脚跟,成为韩国艺人里在日本演员和歌手双栖发展最为成功的女艺人。

    以往的韩国艺人在日本发展,大多是在唱片界,成功的参考sm公司的权宝儿,签约日本本土公司艾回,在本土势力的支持以及自身公司的努力,最后加上自身实力,最后还要加上常年驻扎日本,才获得成功,现今号称艾回九大歌姬之一。

    coco觉得这是个很倔强,很有韧劲的女孩子,当然也很听公司的话,聪明和努力,天赋和气韵都在关键时刻加注,这是成功的范本。

    coco则不同,说起来coco绝对是韩国艺人里最早闯荡日本娱乐圈的艺人之一。

    但是coco一不靠资本,二不靠运气,当然coco也是被老天眷顾的一份子。

    coco出道日本时,落脚地是自家小小的不到四叠半空间的住房改造的小小工作室,企划团队是coco在韩国时组建了不到几年的雏鸟一样稚嫩的团队,甚至舞蹈团队的成员也是年龄刚刚成年不久的萌新,经纪人和其它工作人员一样,不了解日本的唱片市场和风俗人情,工作上大错没有,小错不断。

    一切可以说是靠着coco一个人带领着这个团队为自己的梦想添砖加瓦,感谢coco曾经作为刘可的29年,对日本这个国家音乐和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借鉴。

    能够被承认,最早是因为coco一口流利的日语,这个技能仅仅作为外国人来说都很加分,更不要说演艺人的良好印象都是从这开始。

    经纪人哥哥虽然是美国留学归来的大学生,可是最擅长也还是英语和美式风格那一套,日语只是达到短暂的问候语的水准,coco则相反英语不太擅长。说起来经纪人哥哥刚来韩国的时候还因为韩语不熟练,闹出不少笑话。

    团队刚到日本,几乎所有的演艺事业都是coco一手敲定的,谁让这里只有coco日语好。为此很长一段时间,团队的大家都定期去学院学习了日语和礼仪课程。

    coco在日本的发展,正是一筹莫展,百废待兴的时刻。和其它同僚在大公司支持下努力闯荡日本相比,这是最大的不同,当然了,路都是coco自己选的。

    想当初,刚到日本发展的时候,也是有公司愿意签下coco的,只是那基本都是演员学校,更具体一点是培养演员的童星学校,而音乐事务所则寥寥无几。

    演员公司认为coco脸小上镜,眼睛在脸上显得合适的大且有神,嘴虽然小,唇形和厚度却很美,五官虽然不是让所有人都能一眼承认的具有侵略性的美,但胜在自然,适合塑造角色,加上气质独特,身材比例很好,小小年纪就有有种成熟冷静的特质,好好包装还是很有潜力的。

    音乐唱片公司则觉得coco年龄小,声音没有定性,不确认变声期之后的发展。

    给出的方案是,可以尝试先做偶像,可是舞蹈能力现在不行,培养起来投资太大。作为外国人,长相虽然是舒服的类型,可是嘴小可能会影响唱歌,而且唱功还不成熟,唱法不定性,总之不太支持,建议coco去做偶像培训一下,或者做其它行业。

    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coco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下定决心要靠着自己这不值一文的勇气和毅力闯荡日本娱乐圈的。

    日本的演员圈子就更不用细说,看coco获奖消息,传回韩国,民众的反应就能想象的到。

    消息被传回韩国,获得了韩国民众名的强烈关注。

    coco在日本获得影后的消息在2005年彻底引爆韩国娱乐圈,作为solo女歌手在日本创造下的成绩也再次被媒体提起,各种能够查到的身家经历也被媒体起底。

    真的假的好的坏的掺杂,网络也是流言四起。

    一直在韩国保持神秘主义的coco,为了平息一些过于夸张的谣言,不得已接受了媒体里可信度最高的几家报纸和电视新闻媒体做了专题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