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六十八章 泼天银雨

    随着烟花绽放开来,无论是林翰林和吕文虎还是秦西和女捕头都暂时停了谈论。

    众人纷纷落座,准备欣赏这热闹非凡的戏曲盛会。

    戏曲共分成五大戏种,分别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还有豫剧。

    天台县位于江浙,越剧算是本土戏曲。越剧长于抒情,声音优美动听,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如今这台上先唱的便是越剧名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台上的帷幕缓缓打开。

    映入观众眼帘的先是一幅青山绿水的台布,随后一位身穿青衫的丫鬟提着扁担走入了台前。

    丫鬟看着年纪不过十五、六岁,长得极为可人。

    台上的丫鬟提着扁担走了一圈,随后转身望向舞台左侧轻轻唤了一句。

    “小姐,快来呀!”

    听到丫鬟的呼唤,一个身影缓缓走出。

    可仔细一瞧,那竟不是什么小姐,却是个一身粉衣做读书人打扮的公子哥。

    公子与丫鬟一同走在一起,在众人面前亮了一个相。

    随后公子轻轻唱道。

    “风和日丽花如锦。”

    台上的丫鬟打趣了一句。

    “男扮女装出远门。”

    公子接着唱道。

    “避开邻里亲和戚。”

    “瞒过相识行路人。”

    “走过五里青松岭。”

    “前面已是草桥亭。”

    两人唱罢,公子止住了丫鬟。

    “银心,我们去草亭那边歇息一会吧。”

    “诶!”

    青衣丫鬟银心应了一声,两人小心翼翼亦步亦趋地提着扁担慢慢走向草亭。

    两人刚放下了扁担,却又听见一声吟唱。

    两人抬头望去,一位身穿浅蓝色戏服的读书人在那远远吟唱。

    “离故乡,别双亲,求学上杭城。见前面,古凉亭,叫声四九停一停。”

    话音刚落,舞台左侧出场了一位同样是挑着扁担的麻衣书童。

    麻衣书童停住脚步,询问道。

    “公子,叫四九何事?”

    浅蓝衣公子答道。

    “双腿酸软,不如在此略坐片刻?”

    “公子,说得有理!”

    麻衣书童四九刚要挑着扁担走向亭子,却突然停下了脚步。

    “公子,亭里有人!”

    浅蓝衣公子望向亭里,爽朗一笑。

    “无妨。看他们也是行旅模样,想必也是一同读书的。”

    他走到亭前,施了一礼。

    “这位仁兄,小弟有礼了。”

    粉红色衣服公子连忙站起了身,还了一礼。

    “不敢不敢。小弟这厢还礼了。”

    两人四目相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遇便从这里开始了。

    秦西看着台上的祝英台对着身边六扇门的女捕头打趣道。

    “你看这祝英台与你还有些相似,都是爱女扮男装的。”

    女捕头白了一眼秦西。

    “可惜你不是梁山伯,而是一个小毛贼。”

    秦西笑了笑,也并不介怀。

    戏曲缓缓进行,情节极为感人。

    起先出场的那位粉衣公子,便是男扮女装的女主人公祝英台。祝英台原为越州上虞县祝家庄的女儿,自小便极爱读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当时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就乔装成男子带着丫鬟银心一同前往越州城读书。

    那位后面出场的蓝衣公子则是男主人公鄞县书生梁山伯,梁山伯也是准备带着书童四九前往越州念书的。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结伴同行,同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时间里,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人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儿身,当然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结伴去游玩。祝英台借景物屡次向梁山伯暗示自己的女子身份,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糊涂,竟把自己比喻成了女子。最后祝英台万般无奈,只得向梁山伯明示,梁山伯这才恍然大悟。

    可谁曾想这件事全被躲在一旁的马文才偷看到,他也终于知道这个祝英台原来是个女子。后来祝英台的家人托人送了一封信,信中催促祝英台回家。

    临走前祝英台送了一封信给梁山伯,信中的内容是【二八、三七、四六提】。

    二八、三七、四六的数字之合都是十,祝英台的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加在一起一共是三十天,所以一个月后之后才前往上虞县提亲。

    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地赶到祝家庄时,才知道自己的同学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向祝家提了亲,且祝家也答应了这门亲事。梁山伯万念俱灰之下却也只得无奈离开,祝英台一直沿路相送。

    梁山伯回家之后,每日思念祝英台,最后更是害了重病。他写信给祝英台向她讨要十个药方,十个药方上分别为龙肝、凤髓、无风自动草、六月瓦上霜、观音净瓶水、瑞兽麒麟血、千年肉、万年姜、金鸡脚还有一斤蚊子心。

    这些药方自然是无处可寻的,梁山伯是在借喻自己已病入膏肓,只是希望祝英台能在他临死前来探望他一次。祝英台却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二人无缘,只是希望两人死后能够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后来梁山伯在绝望之中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

    最后一幕戏是祷墓哭兄。

    祝英台下了轿祭拜梁山伯,她脱去了披在身外的一身喜庆红衣嫁服,里面穿的却是一身白衣素服。她在梁山伯墓前苦苦哀唱,上天似乎都被感动。

    一时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

    “劈开坟墓葬我同穴,让我与梁兄永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