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46章 百万贯

    明远抵达汴京的第三天, 按照心理预期,接到了老爹明高义的来信。

    明高义在信中说了,他有一笔“大生意”要做, 因此等不到明远抵京,先南下苏杭去了。

    这位“渣爹”在信中不无遗憾地告知明远, 原本在国子监为他预留的“学籍”,已经不幸被其他人占去。明高义希望明远能够耐心在汴京城中住一段时间, 时时温书, 等他不日从苏杭回转, 再替明远安排。

    这封信件通篇用的都是标准“楷体”, 明远一看就知道是试验方的手笔。

    如此一来, 他在汴京,既不需要读书进学,也没有人管束,正好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继续他的花钱大业。

    然而明远偶然将这件事向种建中提及, 种建中陡然意识到自己这个小师弟在汴京城中无依无靠。

    于是种建中异常认真地对明远说“远之师弟, 只盼我这次考试顺利, 能得个京中的差遣, 往后在汴京就是我罩着你!”

    明远赶紧做感动状, 眼波盈盈, 深沉地望着种建中“彝叔师兄!”

    种建中“……远之师弟!”

    明远“家父给小弟留了十万贯用作花销……”

    他没好意思把自己需要在本地至少花一百万贯的事说出来。

    种建中当我刚才什么都没说!

    “……告辞!”

    这家伙拉长着脸走开,自己回房温书去了。

    明远在他背后捧腹偷笑了一阵, 但回头想想, 有人罩着的滋味其实也不错。

    住在驿馆的这段时间里, 明远将到京中来参加“铨试”的候选官员见了不少, 平时旁听他人聊天, 或是与人随口攀谈, 也打听来了不少关于“铨试”的消息。

    这“铨试”,大概相当于基层公务员岗位资格选拔考试。

    宋代官制相当复杂,没有从业经验的人往往会晕头转向。但说白了也很简单。

    大宋的公务员,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标签,一个是“本官”,另一个是“差遣”。“本官”大概相当于后世的职称,“差遣”则是具体岗位。两个标签,共同决定了官员的官位高低和职权范围1。

    就拿种建中来说,他已经有了官身了,但却是靠父祖的功勋而得到的荫补官,只是一个“本官”,正九品右班殿直,却还没有差遣。如果硬要说有,那大概就是在鄜延路主帅种谔帐下效命。

    但这次种建中在延州立功得了封赏。种建中却辞了封赏,要求转为文职。

    他的求情中书省已经批准了,因此种建中不再是武职中的右班殿直,而是从正九品的文官做起。

    文官上岗之前,需要进行一次“上岗资格考试”,便是“铨试”。

    这“铨试”不同于大宋朝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既不考诗词歌赋,也不考申论策论,只考一两项简单的经义,过关即可,最主要的考试内容却是大宋的律条刑律。

    这考试的目的并不是为国家筛选人才——毕竟参加考试的都是已经有了官身的人。

    铨试的目的只是为了确保官员上任,不会出什么大篓子。

    因此种建中一路上京,手不释卷,看的也不再是四书五经,而是各种律条,以及各州县历年来对一些大案要案的侦办、审讯的经过和最后宣判的结果。

    如果种建中通过“铨试”,那么他就需要在京中等上一阵,等待分配工作岗位,即“差遣”。如果不幸未能通过,那么种建中就只能重返陕西,好好磨练,等上个一两年后,再次进京参加铨选。

    这铨试也不像是科举考试那样有固定日子,而是一年四季都有。通常来说,候选官员抵达汴京以后,就去中书省报到,等候通知。中书省自会通知候选考生前往考试。

    很快,种建中铨试的日子就定下来了。

    明远与种建中同住一院,亲眼目睹种建中刻苦地进行各种考前复习。

    他没好意思让种师兄多分心,因此每天的扎马步和拉弓练习都能保质保量完成。完成之后就老老实实地避到驿馆外头去,免得自己打扰到种建中复习备考。

    这时已是三月上旬,汴京城内外春意盎然。

    这天正是种建中铨试的日子,明远和李驿丞一早将种建中送出驿馆,预祝他“马到功成”。之后明远回来,将他那几本名贵的洛阳牡丹照料了一番,才带着向华出门。

    他走出驿馆,便察觉不对。

    汴京的街面上到处是蠢蠢欲动的气氛,越是靠近朱雀门附近的御街就越是如此。

    明远甚至看见好几家备了车马候在道旁,车马附近围着一圈身强马壮的家丁,正气势汹汹,虎视眈眈地守在路旁。

    明远便向路边一名白发苍苍的行人发问“老丈,今天是什么日子?怎么街道上人这么多?”

    那名老汉眯着眼,笑望着明远说“今天是礼部试放榜的日子啊!小郎君,请恕小老儿眼拙,你难道不是今年的士子?”

    明远吃惊原来今天竟然是科举考试放榜的日子。

    他赶紧摇摇头,笑着道“您看我,哪里像哟!”

    那老汉却笑着伸手指指御街尽头“正是那里放榜,甭管考与不考,小郎君都不妨去那里看看,沾沾喜气,没准又‘另有’好运呢?”

    明远可没听出这老汉的言下之意。

    他心里第一个念头是不妨去看看热闹,沾沾这“金榜题名”的喜气,希望种建中也能毫无意外地顺利通过铨试。

    于是他向那名路人拱拱手,带着向华,向御街尽头人头攒动的地方大步走去。

    他可不知道,在他身后,那名老汉正按捺不住在偷笑,笑过又感叹“看这小郎君一副相貌,又文质彬彬、待人谦和有礼,就算没中进士,也一准有小娘子喜欢。”

    明远越是靠近礼部试放榜的地方,就越是觉得前进艰难。

    这里简直是人山人海,道路都被挤了个水泄不通。这种对考试结果的极大热忱,是在本时空各种查分都靠上网的明远从未经历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