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九十三章:这一家人,能有八百个心思!

    第二日。

    朝廷的旨意到了。

    此时那张本为朱瞻基安排的大院大厅内,朝廷的传旨太监站在门口,对着其中的朱瞻基、张本、胡善祥以及郭济传旨道:“扬州知府张本听旨!”

    听着那传旨公公的话,张本赶忙便跪在了地上。

    自从日前朱瞻基与他说过那种与太子叙旧的可能性后,这三日来他一直都心心念念,想到那种可能,心里不知道有多高兴。

    这一天他可是等了足足十多年。

    如今,终于到了,那心里怎么可能平静的下来。

    而那传旨公公自然不会知道这些,昂着脑袋便高声的喊道:“扬州知府张本此番扬州推行新政有功,念其深耕扬州十数年,于靖难之时也有功于朝廷,特加封为正三品,工部左侍郎,初授嘉议大夫!”

    “命,领旨后即刻前往京城履职。”

    “........”

    随着那太监公公说完,张本心中激动的同时,双手颤抖的举过了头顶。

    三品.....

    还是正三品!

    !

    从正四品,不说中间暗升半级的平调,这也足足向上踏了一整个级别!

    十多年没等来的圣旨,如今一来,便直接就是正三品官职!

    那传旨太监在将手中的圣旨交到那张本的手中后,厅内的一众人也缓缓起身。

    正当众人还没开口恭贺那张本时,那传旨太监便又拿出了一封圣旨。

    见此,众人正要再次跪拜,却被那传旨太监给拦了下来,随后捧着笑脸对厅内的朱瞻基说道:“殿下,这封旨意是陛下给您的,不过陛下说了,这封旨意不用跪拜,一共就几个字,很简单。”

    说完,在众人疑惑中,那传旨太监再次高声的喊道:“陛下有旨.......”

    “小兔崽子,滚回来吧。”

    随着那传旨太监将旨意宣读完,厅中的众人却一个个都愣在了原地。

    谁也没想到,在他们心目中神圣一般的圣旨,内容竟然是这样的。

    就在众人震惊之际,朱瞻基却尴尬的摸了摸鼻子。

    太尴尬了......

    平日里表现的一本正经,在属下面前该立威立威,该赏赐赏赐.....

    人设是立住了,可如今在老爷子的这一句小兔崽子下,全破功了....

    就是一旁的胡善祥也是一时没忍住,差点笑了场,所幸她还知道这场合不适合笑,赶忙又憋了回去。

    而那传旨太监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脸上倒是异常的平静,随后将手中的圣旨交到朱瞻基的手中后,小声的在他耳边说道:“殿下,皇上还有句话让小的交代。接到圣旨即刻返京,一刻不得耽误,否则东厂的黄厂督就会过来专门给殿下护驾。”

    朱瞻基脸颊一抽,脸上硬挤出来的笑容也凝固了。

    见朱瞻基不说话,那传旨小太监赶忙躬身对朱瞻基行了个礼后,退了出去。

    随着那传旨太监离开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朱瞻基的身上。

    还不等众人说什么,朱瞻基就先心虚的说道:“让诸位见笑了,我家老爷子平日里就喜欢拿我这大孙子开玩笑......”

    不过,面对朱瞻基的说辞,众人心里怎么想不知道,但脸上却一个个都表现的十分严肃,并没有半点敢亵渎圣威的意思。

    甚至对面前这位长孙殿下更加的敬重了些。

    刚刚那传旨公公虽然在与长孙殿下说话时故意压低了声音,可这大厅一共也就这么大,这么几个人,所有人都不说话的情况下,一点点的声响都能听的一清二楚。

    对皇上说的那些话,他们并没有半点轻视之心,相反,却觉得长孙殿下竟然能得到皇上如此的厚爱,实属不可思议。

    毕竟,那可是圣上。

    如今以这样的方式与长孙交流,可见平日里更是随意。

    这说明什么,说明异常的看重这位皇长孙。

    最起码对这位皇长孙的喜爱远超常人的理解。

    否则,身为长辈,又是皇上,如何会对后辈如此态度。

    尤其是那张本,虽然如今距离那靖难之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可当初那皇上是如何对待燕世子朱高炽的,动辄便要打骂。

    对自己长子尚且如此,哪怕是过去了十多年,这人的脾气性格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吧。

    可如今在对待这位长孙殿下时,可谓是天差地别。

    就当众人心中思索时,一旁的朱瞻基见众人沉默,不想这尴尬的场面继续,便急忙对着面前的张本说道:“张大人,你那边那准备的如何了?若是顺利,今日你我便一同赶赴京城,若是不顺利,我就先行一步。”

    听到朱瞻基的问话,加上刚刚从皇上言语之间所猜测出来的信息,那张本哪里会放弃这么好的一个接触机会。

    虽然长孙殿下来到扬州城也有几日了,二人之间也有单独接触的时候,但并不多,还多是为了公事。

    如今有这么一个与长孙殿下时刻相处的机会,他怎么会放弃。

    现在长孙殿下身边最信任的人,非那郭济莫属,虽然自己与那郭济一同被升为了正三品,可在长孙殿下的心中显然那郭济才是最亲近的人。

    毕竟他们二人之间接触的最早。

    但好在长孙殿下如今处政不久,手下的班底也很少,这个时候,正是他该加把劲的时候。

    要知道,长孙殿下如今身边不过就是他和你郭济二人,可才多长的时间,两个人便纷纷晋升了正三品官职。

    如此大好的前程摆在眼前,该怎么选择他张本就是再笨也该知道了。

    想到这里,张本赶忙便对着朱瞻基说道:“微臣那里早已准备妥当,殿下要什么时辰出发,微臣都可以。”

    听到张本的话,朱瞻基想了想说道:“半个时辰后吧,你回去也抓紧收拾一下,半个时辰后在这院门口,我们一同出发。”

    “微臣遵命。”

    随着那张本离开,朱瞻基也转头看向了身边的郭济,说道:“郭大人,事出突然,皇上叫我回京,这事怕是拒不了了。如今镇江府和扬州府接连告捷,也算是开了一个好头,不过在整个南直隶全境新政推行完成之前,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只有将后续的一切都完善好,之前所做的一切才有意义。”

    “接下来的事情我就不能陪着你做了,最终结果如何,就全看郭大人你了。”

    听着朱瞻基的嘱托,一时间郭济感觉压力倍增。

    但身为人臣,本就该为主君分忧,想到这里,郭济也没含湖,回道:“殿下放心,郭济定当为朝廷,为殿下效死力!”

    闻言,朱瞻基满意的点了点头。

    随后便命胡善祥去准备东西,即刻准备出发。

    另外一边。

    凤阳府。

    当朝廷的圣旨传至凤阳府时,汉王朱高煦正在为了最近度天令的进展而高兴着。

    虽说扬州府那边的消息也在近日传了过来,说是扬州府的度田令也贯彻到了最后阶段,而他朱高煦却依旧还在第一个州府忙碌。

    但凤阳府不比其它府州。

    疆域实在太大,况且,仅仅他们这些天所取得的成绩,便已经超过了他那大侄子朱瞻基在镇江府和扬州府耕地登记数目的总和。

    只要能够超过大侄子朱瞻基,对于他朱高煦而言,多多少,少多少他压根不在意。

    正当朱高煦在那兴头上时,府外的下人跑了进来禀报。

    “王爷,宫里来人了。”

    听到这话的朱高煦愣了片刻,随即一抬手,道:“叫进来吧。”

    “是。”

    片刻后,那自皇宫而来的传旨太监,便带着一脸奉承的笑意,来到了朱高煦的面前。

    “小的见过汉王爷!”

    瞧着面前的人,汉王朱高煦趾高气扬的随口问道:“什么事啊?”

    如今功劳在身的朱高煦,那是一个意气风发。

    听着朱高煦的询问,那传旨太监赶忙回话道:“王爷,皇上有旨意......”

    闻言,朱高煦赶忙跪在了地上。

    而那传旨太监也随即高声的宣读起了圣旨。

    随着那圣旨念完,朱高煦顿时皱起了眉头,接过圣旨的同时,问道:“这凤阳府的新政马上就推行的差不多了,皇上现在叫我回去是什么意思?”

    听着朱高煦的问话,那小太监犹豫了下,最终还是来到了他的身边,小声的在耳边说道:“听说这次长孙殿下和王爷是一起回去的。”

    “哦?”

    见老头子是这样安排的,朱高煦心中的那一丝不快也就荡然无存了。

    总之他此行的目的非常的清晰,展现处政之才能外,胜过自家那大侄子。

    如今既然那大侄子也是同自己一起回去,那以如今自己的功绩,可是要稳压对方一头的。

    想到这里,那朱高煦的脸上便又浮现出了笑意,随后从那袖袍中随手的抓了一小把的金豆子,便赏给了对面的小太监。

    见此,那小太监顿时眉开眼笑。

    “谢汉王,谢汉王。”

    听着这话,朱高煦笑着一挥手,将那人打发离去。

    在这堂中的人都离开后,朱高煦顿时笑着滴咕道:“大侄子,二叔这次又赢你了。”

    也就是此刻朱瞻基不在,若在的话,只怕又要感叹他二叔这该死的胜负欲了。

    而在接到自家老头子的要他回去的圣旨后,这破地方他朱高煦是早就不想待了。

    此番若不是为了在老头子面前表现,他朱高煦才不愿意来这破地方。

    照他那汉王府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还整天要被那新政推行的破事烦。

    当即,朱高煦便命府里的护卫们准备好,即刻便要返京。

    当天晚上,在确认这位提着官员脑袋推行新政的汉王爷是真的离开后,那凤阳府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如此的胆大妄为,为了庆生竟然连放了三天的烟火。

    对此,凤阳府的官员们一个个是闭口不言,全都推说不知道。

    可一到晚上,就乐的成宿睡不着觉。

    应天府,京城皇宫。

    刚刚用过午膳的朱棣,缓步走在那皇宫之中消食。

    走着走着,似乎想到了什么,便对着身边的太监问道:“这都两天了,朱瞻基那小子还没回来吗?”

    听着皇上的询问,那身边的太监赶忙转身,朝着另外一名东厂近侍询问起来。

    在得到答桉后,赶忙又来到了朱棣的身边,回话道:“禀皇上,长孙殿下如今人已经到了京城。”

    朱棣眉头一皱:“哦?那他人呢?”

    “回陛下,长孙殿下如今应该是在锦衣卫的北镇抚司衙门。”

    这话不说还好,一说出来朱棣更加疑惑了。

    “那小子回京后不来皇宫回话,也不回太子府上交代一声,直接去了锦衣卫的北镇抚司?”

    太监点点头:“正是,长孙殿下回京后便径直去了锦衣卫。”

    随着这话说出口,一旁朱棣的眼眸却微微的眯了起来。

    直觉告诉他,以这小子懒散的秉性,此番回京之后便直接去了锦衣卫,绝不可能是因为公事,更不可能是因为离开京城这么久去询问一下锦衣卫的事情。

    那唯一的可能就是这背后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指不定这小子还要搞出什么幺蛾子。

    想到这里,朱棣便对着身边太监下令道:“派人去暗中查查,这小子跟那锦衣卫中间到底有什么勾当,记住,是暗中查,不要暴露了身份。”

    “遵命!”

    还不等那太监离开,朱棣似乎又想起什么,说道:“对了,将人给朕带回来。”

    “是!”

    锦衣卫,北镇抚司。

    离开京城半个多月的朱瞻基,此时正在锦衣卫北镇抚司的衙门里召集了南北镇抚司的指挥使,以及那都指挥使,纪刚。

    “殿下,之前您交代的事情已经办妥了,该处置的也都处置了,这是处置后的人员名单。”

    北镇抚司指挥使齐承说道。

    听着他的话,朱瞻基只是粗略的瞧了一眼后,便将那名单又扔到了一旁。

    转头继续问道:“应天府纠查贪污之事,可有进展?”

    依旧是那齐承回道:“回殿下,之前在调查完京城以及朝堂官员的贪腐之事后,属下便开始着手调查应天府的贪腐之桉,这些是目前所能掌握到的所有贪腐名目以及人员名单。”

    说着,那齐承似乎早就预料到了朱瞻基会有这么一问,再次将一份名单拿了出来。

    这一次,朱瞻基查阅的便要稍微仔细一些。

    在确认这份名单上的人物官员并不是他们做做样子随意湖弄后,便点了点头,道:“做的不错。”

    “行了,名单收好,你们可以下去了。”

    “是!”

    在那南北镇抚司的指挥使离开后,朱瞻基又将目光看向了一旁沉默不语的纪纲,问道:“之前让你截下的银子呢?”

    纪纲忙回道:“回殿下话,因为殿下最近都不在京城之中,所以属下便私自下令将那些银子都藏匿在了京城中的一户老院内,日日有人看管,殿下需要的话可以随时取用。”

    “嗯,今晚吧,我会命人去你府上,后面的事情听他安排就是。”

    “属下遵命!”

    衙门里,朱瞻基刚刚与那纪纲谈完事情,门外便走进一人。

    “禀报长孙殿下,宫里来人了。”

    听到这名锦衣卫的话,朱瞻基并没有惊讶。

    心知是老爷子要找他,便交代了那纪纲一句后直接起身走了出去。

    来到门外那传令太监的面前,问道:“什么事?”

    “回殿下,陛下让您即刻到宫中。”

    朱瞻基点点头:“前边带路。”

    皇宫,乾清宫。

    随着朱瞻基到来,那内殿中的朱棣只是略微抬了抬眼皮,便又专心的看起了书。

    瞧着老爷子又来这一套,朱瞻基忙笑着开口道:“爷爷,看书呢?”

    朱棣面无表情的回道:“没有,作画呢。”

    朱瞻基闻言,顿时揉了揉额头,然后缓步走到了近前,主动认错道:“爷爷,孙儿之所以回京后没有第一时间过来跟爷爷述职,是因为之前离京时走的匆忙,锦衣卫里有几件要紧的事情没有办,所以这才先去了那里。”

    可老爷子却压根不相信他的话,说道:“怎么,你小子往外面跑了一趟,回来性子都变了吗?以往你不是只要爷爷不拿着鞭子在后面追,你就一步都懒得动吗?”

    瞧着老爷子又在故意挤兑自己,他也只能是耐着性子,跟哄小孩儿似的说道:“爷爷,孙儿这不是在外学到了吗,这人总是要有长进的吗。”

    随着朱瞻基这话一出口,朱棣顿时便指着他说道:“你这话还真说对了。”

    “不过,你爷爷我怎么只瞧见了那别人长进,就没瞧见你小子长进呢?”

    “爷爷问你,你临走之前,爷爷教你的话可还记得?要你做的事情你可还记得?”

    面对老爷子的质问,朱瞻基赶忙捧着笑脸,回道:“爷爷的话,孙儿自然记得。”

    “记得?记得你到了那镇江府后便先是抄了那刘府,之后又命人将城中七十户官绅全部抄家,这就是你嘴里的记得?”

    朱瞻基道:“爷爷,孙儿这不也是为了朝廷,为了爷爷你考量吗。您想想,此次要是不以强势推进,等这新政彻底在南直隶推广贯彻下去,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呢。”

    “孙儿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啊。”

    听着朱瞻基在自己面前卖乖,朱棣又怎么会不知道他是为了新政推行才这么做的,不过嘴上却依旧说道:“为人君者,当以恩威并重为首,此番在那镇江府若不是郭济是你爹曾经门下,那张本是你爹好友,你以为你能顺利的将度田令在这两地推行吗?”

    “像你一样,只知一味强势推行,早晚有一天那些官绅被你逼的造反喽。”

    对于老爷子话中的道理,朱瞻基自然是明白的。

    说白了,这官绅之中除了那些真的触犯律法,欺压百姓的万恶之人,大多数其实并无错。

    将自己带入他们的角色当中,按照朝廷律法而行,用真金白银购置耕地,为各家增添收入其实并无错。

    况且这样的事情,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几百上千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