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38章 第38章

    沈盼睇给师傅倒上酒。

    两个师哥互挤眉毛,师妹跟他们学的不是同一行,那也是师哥。她是李匠收来学二胡的,他们两个做木工的。李大蛮靠着之前做竹筒攒出了娶媳妇的钱,现在也是有二八大杠的人。

    三个徒弟里头,最得师傅心的还属师妹。

    师妹木工的手艺是一般,但二胡那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师傅还是在制作二胡上比较有本事。

    几人跟薛宣也熟络,怎么也不是陌生人,林木、李大蛮都到薛宣那里讨了个收音机。林木的那个收音机给奶奶用,她可喜欢用收音机听书,收音机的壳子是林木做的,样子也好看,十分得到奶奶的欢心。

    上一回来,沈盼睇教他们做凉拌海蜇丝,海蜇能跟白酒同饮,不能跟啤酒同饮,她还打了两瓶酒过来。

    这几天李匠都是搭半杯白酒,配海蜇丝吃。

    凉拌海蜇丝成了李匠心头好。

    他们对海蜇的接受程度都很高,吃过一次后没什么不良反应,就放心大胆的吃。

    一桌五个人,有三个是年轻小伙子,胃口大,菜多也不担心吃不完。

    烤鸭片好,鸭架熬汤。

    一盘餐馆带来的红烧肉摆在家里的盘中。

    砂锅里的海带排骨还冒着热气。

    “搞得跟过年过节样……”李大蛮很是感慨,薛宣也是大方,说是来蹭饭吃,其实带了两个肉菜,这完全说不上蹭饭两个字,跟薛宣比起来,他反而像个蹭饭的。

    自打认识沈盼睇,李大蛮的伙食就稳步提升好了。从做竹筒开始,工钱上去,如今水晶糕成了南林的一特色,过去两年,竹筒让李大蛮攒下一笔钱。

    现在过了那个过渡期,不用接竹筒活,能靠打家具挣钱。

    那些打嫁妆的,两徒弟还只是打个下手的,主工还得师傅做。他们平时练手的,要是有人看上也卖,既有定制的也有这样选样的。

    李匠的日子更好过,还承包了山头种竹子。

    有技艺的工匠,在镇上日子本就算吃香。沈盼睇的到来,让这个院子多了些热闹,让学徒工成了徒弟,李匠和李大蛮、林木间多了份师徒情。

    这关系的变化,人在相处中,还真的就亲切起来。

    沈盼睇考上市高的事,李匠已经为她庆祝过,吃鱼吃肉没过去几天。

    前两年,沈盼睇来得多,拉二胡做小菜,现在沈盼睇要去市里,李匠还有些伤感。也不是不为沈盼睇开心,只是等开学了,沈盼睇就很少来了。

    他的院子里人来人往,并不少了人气,却也是盼着沈盼睇来的,知道她要来李匠会使林木出去买菜。

    在鹏城的时候,薛宣把海鲜吃了个透,回来没想起海蜇这样一回事,就算是沈盼睇带着他都没想起来自己也带些,这下子吃上海蜇才算是过了瘾。

    海带炖的排骨汤,他能喝三碗,沈盼睇的两个师哥吃着烤鸭满嘴油。看着眼前的一群人,李匠发现菜要抢起来才好吃。

    吃完饭,是林木洗碗的,沈盼睇拉着二胡曲,院子里的声音被录在磁带里。

    薛宣拿出中华,给李匠。

    李匠奇了,这样一包烟,薛宣是哪里来的。摸了摸烟盒放在了口袋里,没舍得抽。一包中华要十块钱,还难弄到手,专门请外宾的,这烟可是门面。

    李匠觑了他一眼:“是个有门路的。”

    “赶巧了。”薛宣跟李匠学过,做收音机的外壳。

    李匠没多说什么,笑了笑。

    是不是赶巧,也就小伙子自个知道,别人怎么就没赶上这份巧。

    “喝茶,这花茶香。你不爱吃冰的酸牙,师哥就没给你带雪糕。”说着沈盼睇接过薛宣拆开的牛奶雪糕,奶味浓郁还是香甜的。

    “就你贪吃。”李匠说完沈盼睇又去说两个徒弟,这么大的人,还啃冰棍。

    大蛮咬着冰棍,咬不是放不是,沈盼睇笑:“师哥像个二愣子。”

    李匠乐呵:“他就是傻的。”

    “……”

    花茶不能堵住师傅的嘴。

    李大蛮酸酸地:“两个高中生。”

    指的是沈盼睇、薛宣两人,薛宣考上县中的事,可让他爸开心,让后妈整了一顿好吃。请亲戚、街坊邻居吃了一场席,能考上县中,是好事。

    考上高中,工作总比初中生好找些,工资也是不一样的。

    能考上县中的并不多,像沈盼睇这样去市中的更是寥寥无几,往年中考县一也不一定能去市中。沈盼睇去市中念书,他们都没处打听去,市中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市中跟别的高中相同的一点就是周六下午放学,周一才上课,沈盼睇回一次家并没有多么方便,市中没有直达南林的车,得先坐公交再转车,也能靠步行到车站,坐车到南林,再坐车然后走路,夏天天擦黑能到家,冬天得点灯。

    李大蛮不知道两个高中生有多么的胆肥,跑去广州不仅仅是旅行,还赚了笔钱回来。改革的春风还未全面吹拂,看不起小摊小贩的还有许多。

    家中有地,田中有粮,人饿不着,就抛不开面子。

    有工作的更是舍不得冒险。

    自己做不了,不能做、不想做,那就说说不好的话压一压别人也没什么错。

    生意不是那么好做的,能来钱也能亏本,还可能吃枪子。

    一折本,就是十年的青春耗下去,人生的轨迹就此改变,为了一场富裕的梦,能吃饱的肚子变得干瘪,人也苦巴巴的,家中惨兮兮的。

    薛宣这边女的衣服卖不掉,就给沈盼睇送去市里头,沈盼睇不是真的折价拿了薛宣的货,而是提了一成的价拿的。

    这一回沈盼睇挂上了秋天的运动服,打着开学套装的旗号。

    今年夏奥颇受关注,夺冠的人就是穿着这样一身印字运动服,运动服套装一挂上就引发了不少人的议论。

    一套衣服二十块钱,不拆卖。

    比起同款质量的套装,这个价格算低的。

    买衣服对大家来说都是重手的,一件秋衣半个月工资一个月工资都寻常,到了冬天甚至有几个月工资买一件大衣的。

    女装依然卖的很好,运动服一天也能卖出去五六套。

    这跟沈盼睇的预期差了很多,她这边有几千套的运动服,一天五六套这是要卖到猴年马月。

    到了第四天,运动服一天卖出去二十套,却还是跟沈盼睇的预期差很多。

    天气还是不够凉,要等开学入秋后,秋装运动服才好卖。

    沈盼睇闲下来就跑废品站,收些书、别人家换下来的旧家具。在夏城有一套洋房,一套大房子的她,有的是地方堆放杂物。

    薛宣的个体户营业执照还在走程序,他没有定在南林,而是选在夏城,做的是服装。

    这出乎沈盼睇的意料,薛宣在南林念高中并顾不上夏城的事。

    薛宣直接将铺面买下来,并不担心不能买卖的事,说是在夏城铺面不担心不能转手卖出去,这些年个体户多起来,薛宣买下来的铺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确实不担心不能够转手。不过也确实方便了沈盼睇,等营业执照办下来,就不用再摆地摊,也不担心别的什么。

    沈盼睇要给的是每个月的月租,到时候再雇一个人卖衣服就好。

    给铺面装修的时候,还想到隔了间工作室出来,摆了四台缝纫机进去,以备不时之需。

    营业执照办下来那天,沈盼睇买了去广州的火车票,在广州选了一批秋装过来,进了四千的货,广州的鞋子没有多大的赚头,她还是进了一千块钱,给店铺里增加人气。

    给店里理好货,沈盼睇就去市中报道。

    开学的日子是九月一日,报道的日子要早一天。

    市中是建国前就存在的,有了七十年的历史,教学质量也远高于县中,大多的学生都来自市里,从市辖四县里来的学生都不足一个班,但是进了市中,就是半只脚踏入了大学。市一中升学率,是夏城所有高中之中最高的。

    学校有一定的历史,是老洋房,先找到班级去报道后再去宿舍。

    市中与青羊镇初中有很大的区别,沈盼睇的宿舍在二楼,是玻璃门的,瞧上去比初中洋气多了。

    有早来的是有已经给床铺挂上蚊帐,沈盼睇都没想起这样一回事。

    “我们前头几届,要比我们少念两年书。”

    “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现在啊,革回来啦!”

    “念书好,念书有什么不好的。”

    能进入市中的都是成绩好的,家里条件也差不到哪里去。家里条件差的,能考到市中的分数也能念中专,念了中专就是早几年工作独立,成绩好条件差的就去念中专了。最起码女孩子是这样的,男学生家里头支持念高中的也多,能上市中的到时候考上一个大学,就是能念大专也是好的。

    “学校食堂不好,跟外头的职工食堂,差距大了。”

    市中的食堂,青菜汤里还能挑出蛋白质来,很是“体贴”缺少营养的学生。

    对食堂最不满的女生叫王芙,那真是芙蓉富贵,脸盘圆圆,是宿舍里头最圆润的,瞧着就是在家不缺吃喝的。还没吃到食堂的菜,就跟老油条般,对其恨之入骨。

    看着一个寝室的愁容满面,王芙股劲:“也不是没有好处,在第一天我就打定主意开始我的减肥大计。”

    在许多人想胖胖不起来的时候,王芙的减肥大计还挺招人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