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十四章 喜得子云铮初为父 从父命夫妻被…

    又是一年的腊八节了,多么不寻常的一天!

    距离坤娘嫁入李家已近一年了,这一年中发生了多少事啊!

    刚刚嫁进来三个月,坤娘便有了身孕。

    把个李府上下,喜庆得像了又过了一个年。

    老太爷吩咐,合府挂上彩灯,长年不灭,大门外设施粥铺,长年不关。

    凡穷人来家看病,只收药费不收诊金。若是连药费也出不起的,干脆就施舍了。

    连带着方圆几百里的五六个村庄,都感念老太爷的恩德。

    家里的长工工钱都涨了一成,就连农忙时请的短工,也都附赠了春秋两季的衣裳。

    所有的佣工和佃户都排队来向老太爷道贺,祝福小公子或是小小姐福寿安康,万事顺心。

    老太爷诊病已有六十多年了,医术的高超自不必说,医德的高尚更是人所称道。

    有钱人家来看病,他会开出高价药方,使得全是金贵的药品。

    而没钱的人家来看病,他往往开的药方都是庄稼地里家中园子随处可见的寻常药材,不必花钱便可痊愈。

    李府的前院有一间大厅,便是老太爷的诊所。

    他常常一坐就是半天,有时正在把脉,也许就给急症的人家给请去出诊了。

    外出诊病他从不收路费,自己一顶蓝布小轿,略微收拾一下就出了门。

    无论是在家看病还是出诊,云铮的随行是必须的。

    他背着药箱,提着药囊,里面无论是银针包,各色膏药,丸药,火罐,艾条等等都是一应俱全的,突发的急症基本都能应付。

    多少回中风的病人经老太爷几针下去慢慢地就出了声,多少个偏瘫的病人经老太爷的理疗慢慢地站起了身。

    前院诊厅里两面墙上原来都挂满了锦旗,老太爷嫌弃碍眼,都让收起来,只是这锦旗一样便收了满满两大箱,更不要提痊愈的病家送来的礼物了。

    老太爷的规矩,有钱人家的礼来者不拒,贫穷人家分文不收。若是特别贫困的,兴许还送他一些银两和药品呢!

    便是如此,积善之家,必有余福。这家业越积越大,如今竟成了一村的富户了。

    光是前前后后经老太爷置下的田地,水田已过六百亩,薄田也有四百亩。

    镇子里生药铺两间,南北货商行三间,绸缎庄还有一间。

    家下主子人口不过二十几口,长短工倒有七八十个。

    也有离家远的田地就租给了贫困的佃户去种,每年不过随便收点租子罢了。

    老太爷对于工人们那是出奇的好。

    依着老太爷的道理,工人们是出力干活的人,是家里的最有功的人,所以吃饭要吃最好的,吃饭的顺序要排在第一位。

    每次给工人们煮好饭往田间地头送的时候,老太爷都要亲自查验一番,不是嫌肉片少了,就是嫌味道不够,总是挑剔一番。

    单是厨房给工人做饭的厨娘就有八位,个个身强力壮,斗大的铁锅端起就走,两桶菜饭挑起就上了坡,连大气都不带喘一下的。

    工人们的饭都送到地头了,家里才是主子们吃饭,先是男人,后是孩子,最后才是女人们。

    哪怕是怀着孩子的坤娘,也是不能例外的。

    老太爷的道理,就是这么重男轻女,就是这么重劳力轻家务,谁也不敢违抗。

    家里的女人们其实并非是在家吃闲饭的,除了所有男人孩子们的衣服鞋子要亲自动手做以外,每天要按各房的顺序排位去厨房帮忙。

    若是轮到某位婆婆了,儿媳是可以代替的,若是没有儿子或是儿子尚未娶妻,那这位准婆婆就只能自己上了。

    儿媳自己的排位顺序也是不能少的,所以儿媳就要到厨房帮厨两天。

    虽然坤娘的婆婆早逝,坤娘不必代替,然而怀着身子去帮厨,依然是个很劳累的工作。

    坤娘在娘家也是干过家务活的,不过大多是针线女红之类的细巧活,便是针线活,也是由家里的针织女佣来做的,自己不过是闲着的时候做着玩的。

    她最大的工作是掌家,管理帐目,凡家里收支一应都要报在她这里,经了她的帐目才是准确的,对不上她的帐,那就自己吃亏吧。

    何府家里的规矩也是与这里不同的。

    何家是商人出身,轻农重利,重义气轻劳力,把往来客商照顾得很好,但是家下佣人就身份地位很低下,不可能与主子一般同吃同住。

    吃饭的顺序也是先主子后下人,主子吃饭的时候下人需站在身边伺候,下人吃的东西必是主人吃剩下的。

    比方说一整只炖鸡,坤娘只吃鸡脯子肉,其余的一概不吃,都赏了下人。

    然而出嫁从夫,一切自然是要随着这边李府的规矩。大家都等得,坤娘也等得,大家都吃得,坤娘也吃得,她没有怨言。

    纵有,也不能说。

    好在云铮是个体谅她的好丈夫,常常托人从集市上买些个点心给坤娘放在房里预备着。

    又或者出诊时偷偷买几个肉包子,防着坤娘半夜饿急了的时候好吃。

    旁的坤娘也不爱吃,就忍着吃了,也是要吐出来的。

    知道坤娘日夜惦记着出征的哥哥,夜里夫妻二人卧床谈心时就说:

    “这一胎是个小子,就叫他少捷吧。早日平定得胜太平军,传回捷报,大哥就回家了。”

    坤娘便笑他:“你怎知是个小子,若是个闺女呢?”

    云铮一本正经道:“我也学了这么多年的医,难道这个还摸不出来,若不是个小子,你打我。”

    坤娘更笑得花枝乱颤:“行,你说的啊!到时候我和闺女一起打你。”

    云铮道:“行,你们舍得,你们就打。跟你说件事吧,我听说爹有个想法,想把姐姐过继给大爷,把我过继给四大爷。”

    坤娘大惊:“啥?爹糊涂了吗?

    他就这一儿一女,都过继给人家?自己独自一人?他咋想的?

    莫不是你们做了啥事惹爹生气了?”

    云铮苦笑道:

    “我能做啥事惹他生气?我见天忙得不可开交。再说了,就算我有错,姐有错吗?

    姐就要出门子了,年底就要嫁到县城姜财主家去了,这时候动这个主意是咋想的?”

    坤娘也觉得百思不得其解:“这却是为啥?没惹他生气他为啥不要你俩了?”

    云铮叹了口气,说道:

    “那天爹找我说话,言语间的意思是四大爷无儿,怪可怜的,叫我过继了,也好到老年有个照应。

    我就问,那你咋整呢?爹说,你不用管我,我自有我的道理。”

    坤娘有些猜疑,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