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七十三章求功名少诚去赶考 折新桂乡试中…

    且说坤娘自魏无双娶进门之后,发觉这五灵山里出来的孩子果然是礼数不周,自己早先担忧的问题竟一一应验了。

    她不仅不知道在称呼上亲亲热热地管自己叫娘,就连四爷四奶奶的称呼也是能省就省,请安礼也是有一搭没一搭。

    做饭的手艺不怎么样,吃饭的积极性倒是挺高,若说是吃饭等上一会,就在厨房嘟嘟哝哝地不高兴。

    针线活是什么也不会做,算账盘点粮仓的事情更是一窍不通。

    唯一值得称赞的是心中毫无挂碍,虽说已经是快十六岁的人了,却还一团孩子气,向着少捷和坤娘时常撒娇。

    力气倒是不小,若说干起地里的活,那可比让她在家做饭可开心多了。下地干活也不惜劳力,一说去下地干活,就扛起锄头一蹦一跳地出发了,不叫苦不叫累,只要回家有吃的,那什么也不计较。

    唉,人无完人,能怎么样呢?只好让静琳在家做饭,她就跟着一起下地吧!

    静琳偶尔忙不过来,坤娘只上午下地,中午回来吃了晌午饭就留在家中和静琳一起蒸馒头,熬汤做饭。

    少诚已经在七月底去了省城,准备乡试,也不知道考了没有,考试的情况怎么样,还没有消息。

    秋闱也就是乡试就是明清时期科举三级考试中最低级别的考试。每三年的秋季,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考试,即乡试。因为在秋天举行,故名"秋试"、"秋闱"。

    考中的称为"举人",取得参加会试的资格。

    会试,又叫做"春闱","春试"、"礼部试"。考中者称"贡士",取得参加殿试的资格。

    原来李少诚在中原学堂毕业考试中得中第一,已经具备了参加秋闱考试的资格。秋闱是在省城开封举行,路途倒不是很远,只是去了有半个月了,不知为何始终没有书信回来。

    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

    今日已是八月三十日了,正是放榜的日子。

    开封是著名的古城,迄今已有4100多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

    历史上,开封曾作为夏朝、魏国(战国)、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朝的首都。

    开封最辉煌的时期在北宋,作为首都被称为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北宋时开封的繁华,从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可见一斑。

    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开封城;省治、府治均设于开封。老开封的市井风情浓厚,小街、胡同、四合院遍布;鬼市、早市、花市、鸟市、狗市、夜市很热闹。

    乡试放榜可是个令人激动的大事件。

    不止远来的全河南省的秀才监生们在此地等候,就连这些学生们的父母老师们也都十分关心放榜的情况。

    一旦得中,就是举人,明年上京会试,就可能是进士。

    考中进士最少也能放个七品官来做,那可是相当于县令的级别啊!

    各县的县令也会派出官差来守候放榜,一旦本县有人得中,便会立即回县禀报,县令便会令师爷写出大红喜报,着衙役敲锣打鼓地送到举人家中,同时县令还会送来各种礼物,举人家里照例是要给来人封红包庆祝的。

    还有一类等候的人是秀才监生们所居住的客栈小二。

    那店家派出小二来等候,一旦住在本客栈的学子考中,也会马上贴出大红喜报,挂红灯笼庆祝,,告诉大家本客栈有举子考中,那来年的客人会为沾些喜气和福气大批涌入,生意自然会兴隆起来。

    故此布政司衙门门口的放榜墙前面挤满了人群,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为防放榜时出现意外,通常会让驻防八旗军来守卫乡榜,不让人接近,同时衙门口守卫也会增加,维护秩序。

    驻防八旗就是清廷派驻各地的八旗军。

    少诚原是个文弱书生,在这人群挨挤中被撞得一歪一斜地。

    他原是住在距离衙门较远的草市街的一客名为秀水的客栈里,只因这家客栈距离贡院又远,客栈又小,费用较少。

    等他赶到衙门前的时候,前面已经拥挤不堪了。

    好在同他一起来的店小二比较机灵,从人群林立的腿丛中钻了进去,一直探头到最前面帮他看榜。

    这店小二是识字的,历年来客栈为举子看榜都是他。

    本来看住自家客栈的这位小公子相貌英俊不凡,且斯斯文文,举手投足颇有个读书人的样子,不象其他应试学子吊儿郎当的只知道吃酒玩耍,这位小公子一天闷坐客栈不出去见人,只是不停地在看书写字,他要是不中,真是没天理!

    小二也不敢太过期望过高,就从第三页榜面开始查起,从上到下看了一遍,没有!

    又看了第四页,依然没有!

    心中不免有些惊慌,拐回头来看了第二页,还是没有!

    莫非小公子中到第一页了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