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八十章国子监新科进士 太学院青年博士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前后一千多年,是传统社会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重要途径。

    会试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或“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贡士一般考取人数在三百人左右。为公平起见,清例分南北各省分别录取。

    虽然说两江的状元特别多,但是就总的贡士比例来看,南北还是比较平均的。

    此时少诚考中的即是贡士资格。

    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

    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

    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

    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

    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

    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不能重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

    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就是“三元及第”。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仅有13人能够三元及第,整个清代则有钱綮、陈继昌两人(另有三元及第的武状元王玉鐾)。

    点翰林主要是指的是,中了进士后,一甲进士直入翰林,状元官翰林院编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称为朝考,也叫馆选,是二三甲入翰林的第一步。

    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但因庶吉士又称庶常吉士,故其学馆称为庶常馆。

    曾国藩就是在殿试中中了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时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为何殿试成绩不怎么好,朝考时却突然成绩拔高了呢?

    原因就是在会试后,主考官就变成了所有中试的贡生的老师,贡生们会全部都上老师家里去拜访,而同时中试的就称为“同年”,互相拜访结交,为以后的官场应酬做准备。

    而殿试后,所有的进士都是“天子门生”,有了朝见皇帝的资格。

    天子的门路不是太好走,但是老师的门路是可以走的。

    此时曾国藩已成为穆彰阿的门生,就是通过穆彰阿的门路,上达天听,使得道光皇帝破例提拔为一等第二名,并选中了庶吉士。

    庶吉士是可以跟随在皇上身旁随时听命候旨的,所以升迁特别快。

    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三年,期满,由庶常馆教习奏请皇帝御试,分发任用,称为散馆。

    考试优等的授翰林院正式官职,原为二甲进士授编修,原为三甲进士授检讨,称为留馆。

    未留馆的可为给事中御史主事或出为州县官,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未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视之。

    因此说:非进士不入翰林。

    不要搞混了国子监和翰林院。

    国子监相当于大学,学习者必须参加乡试,和其他的秀才一样,通过乡试后才取得举人资格。

    当然里面也有举人会试落榜学习者。国子监可以考入,也可以捐监。一般捐监的都是清贵的后代,有钱有势的人家的子弟。譬如过继给李鸿章的李经方,就是捐监在国子监读书的。

    翰林院不同,它属于六部九卿衙门,属于相当于现在的部委,或者叫做现在的国家机关。

    国子监是储备高级人才的地方,可以在里面通过读大量以前看不到的书从而进一步扩充自己的学识,是清贵之职位。

    点翰林后,就具备了能够青云直上的条件或者资格,比外放到地方当县官或者到六部司局当差累升要容易。

    而且关键是在这里出身可以未来当大学士,自古宰相出翰林。入不了翰林院,永远当不了大学士。

    发傍之后不久,殿试朝考就陆续进行了。

    中了会试的少诚,段骁和王海军不用说都成了新科进士,

    少诚殿试为二甲第四十二名,赐进士出身,段骁为三甲第九十六名,王海军为三甲第一百二十一名,二人赐同进士出身。

    但是由于三人都没有门路,虽然也拜访了当年的主考官丁日昌,然而由于贡士人数众多,丁日昌对三人没有什么印象和照顾的理由,所以在选庶吉士这一关全都没有选上。

    只是少诚被选入国子监太学任博士,而段骁和王海军则由户部直接派出外任,段骁授山西吕梁县县令,王海军授四川彭州县令,即日赴任。

    自此,少诚便开始了留在京城在国子监任博士教书的生活。

    为向亲友报信,马永昌就受命三位新科进士的嘱托,携带三人的亲笔家书和礼品回了家乡。

    这是1877年的初夏了,这又是一个特别不寻常的年份。

    不止是对于四位青年来讲,这一年是他们命运的转折点,而且对于整个中原地区,乃至整个大清朝廷而言都是一个极其不寻常的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