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24章 奉旨

    季庭跪在李熠身后,听完了宣读圣旨,暗自感叹,该来的还是来了。

    皇帝下旨,赐恩齐王世子去京城与皇子们一同读书,三日后启程,由进京述职的蓟城知府丁斌负责护送。

    齐王李赢领着李熠一起接旨。

    如果说此时季庭还能勉强相信这真的是圣上在施恩,那么传旨太监后面的话则让一切变得昭然若揭。

    “圣上还有口谕。”传旨太监端起架势,“府上的另外两位少爷,若无旁的事,也可随世子一同上京。”

    此话一出,季庭察觉到李赢在谢恩的时候,身体微晃,起身之时险些没能站稳。

    季庭心中腹诽,另附口谕,还“若无旁的事”,说得跟商量似的,但谁又真敢跟皇帝讨价还价呢?

    这明摆着就是要齐王把三个儿子全都送到京城去——当人质了。

    自从几年前马总兵去京城任职五军都督府后军佥都督,一直无人来蓟城接替他的总兵之职,蓟城防务一应兵马,皆由齐王节制。

    起初边患无虞时还好,兵马只减不增,日常也就是按例练练兵。

    这两年,鞑靼旧部死灰复燃,强势崛起,北方边患日益严重。蓟城虽不在被搅扰的边陲范围,却是极为关键的战略重镇,如若有失,则会大大增加敌人直捣京师的风险。

    故而,为保蓟城万全,这两年,朝廷在此屯兵的数量骤增,且仍由齐王统领……

    这么一想,圣上此举,也是惯常招数了。

    然而,齐王府上下,听闻此讯,态度不尽相同。

    最忧心的当属齐王李赢。

    传旨太监前脚刚走,他后脚就找了元虚道长来书房。

    “依道长看,圣上如此,可是本王之前行事有哪里不妥?”李赢焦急地问。

    “王爷莫慌。”元虚道长淡定如常,“您近年来都是照章行事,克己奉公,并无任何不妥。”

    “本王觉得也是!”李赢长叹一口气,“这么多年,王府护军始终保持原数,从来未曾私自扩建!这两年,无论是蓟城原有的兵马,还是近期的增兵,也都是圣上下旨让我管辖,我可从来没主动要过一兵一卒,甚连军饷都是圣上给多少我就拿多少,绝不多要一分……你看看那些防务地位远不及蓟城的地方,哪个不是隔三差五地找圣上要银子?”

    “王爷本就无需自省。”元虚道长肯定道:“圣上如此,并非您哪里做得不好,而是实力使然,使其不得不防患于未然罢了。”

    “您现在身居要地,手握重兵,对外自是可攻可受,使蓟城乃至京城都固若金汤、稳如泰山。但若对内……圣上难免会担心您哪天突然调转马头,直逼京师,想来也会是势如破竹,难以抵挡的。”

    “本王要是有这种想法,就让我五雷轰顶,永不超生!”李赢由衷发起了毒誓。

    苍天可鉴,他确实有个长生不老的念想,但也只是为了能永远当这个齐王而已!

    “皇上忌惮的是您已经有了这个实力,至于您想与不想,那都不重要的。”元虚道长直指要害。

    李赢冷静下来,自知无法反驳。

    元虚道长转而道:“您也不用太过担心,只要您从不拥兵自重,待边防形势缓解,再抢先一步自请裁军,恢复昔日偏安一隅之势,圣上必定不会因此追究王爷或世子他们的。”

    “但愿如此吧。”李赢此时亦别无他法。

    元虚道长又道:“世子爷和两位少爷能趁此机会去京城读书,着实不算什么坏事。”

    “嗨,这三个孩子,我看都不是读书的料。”李赢坦言,“世子小时候烧坏了脑子,现在认字都费劲不说,人还死犟;李熔是任凭王妃怎么督促,都永远学得不知所云;李炆倒是认真刻苦,却太过木讷,不善变通……”

    元虚道长琢磨自己要是硬夸他们仨,实在太假了,索性直言:“正因如此,他们进京才是件好事。一来,让圣上看见,便知您确实只欲独善其身,不做他想;二来,世子爷和两位少爷年纪都不小了,身上既没婚约、也无差事,单就这两件事,若是趁着在京城的时候能有些眉目,才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李赢表面上点了点头。

    心里却对元虚道长的话不抱什么希望。

    就这三个孩子,能在京城安安稳稳待着,别捅出什么篓子来就谢天谢地了,还能指望他们给自己露脸?

    难。

    李赢的这些忧虑,王妃冯氏可是一概没有。

    冯氏对什么朝廷局势、帝王心术这些完全不懂,也不关心。

    得知李熔可以去京城和皇子们一起读书,冯氏得意极了。

    她原本正在暖炕上半靠着身后的大迎枕,听闻此事,噌地一下起身,心中积郁多年的一口气突然像是有了出口。

    “去京城好!和皇子们一起读书更好!让圣上亲眼看看,齐王府的世子到底有多不着调,大字都不识几个,他也配!”

    吴妈妈就猜到王妃会激动,一早就先把丫鬟们轰得远远的。

    吴妈妈明白,在王妃心中,二少爷就是一表人才,哪儿哪儿都好,在皇上面前一下子就能把世子爷比下去的那种。

    旁观者清,她尽量想着委婉的措辞。

    “王妃要不要安排一位先生,随行看顾二少爷的功课?”吴妈妈提醒道:“宫里教书的大人们学识固然渊博,但难免会仍以皇子们为重,怕是对二少爷顾有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