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一卷 胡地西风卷苍狼 第三十三章 一身转战三千里(三)

    很多人把赵匡胤当成英雄,但事实上,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枭雄。

    至少跟他相比,历史上那个声名狼藉的曹孟德,可并没有做出弑君篡位的事情来。

    所谓枭雄,错了就会任,挨打要立正。

    赵匡胤知道错了,当即毫不犹豫的就向赵普请教,企图弥补自己的错误。

    赵普当然明白他的心思,而且赵普也知道,赵匡胤的问题没这么简单。

    如果他的回答只是把柴宗训留下,然后杀掉,相信赵匡胤一定会非常失望。

    因为赵匡胤之前做了那么多努力,就是为了不背负弑杀旧主的污名,如果现在走到九十九步只差最后一步,却功亏一篑,那他一定会非常生气。

    因此他的意思,其实是想问:如何能够杀掉柴宗训,而又不会影响到他的名声?

    这个问题,乍一看起来很复杂,但事实上赵普早已经想到答案。

    如果没有准备,他怎么会冒冒失失的跑进宫来和赵匡胤谈这样的事?

    他当即躬身,对赵匡胤拱拱手道:

    “依微臣所见,此事实际上并不难办……”

    “哦,快快说来!”赵匡胤也站了起来,显示出他内心的焦虑和后悔。

    赵普微微颔首道:

    “最好的方法,当然就是杀掉柴氏小儿,不过相比陛下不愿背上这弑杀旧主的污名。再说了,如今柴氏小儿已到了渭州,就算我们立刻派人去杀他,恐怕也来不及了,所以微臣以为,如今还有一个方法可行,那就是——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赵匡胤微蹙眉头念起了这四个字,片刻之后,他突然恍然道:“你的意思是……”

    “没错!”赵普见他已经猜到了自己的心思,也不再继续故弄玄虚,很直接地说到:

    “为今之计,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吐蕃人的手,杀掉柴氏小儿,如此一来,既可以保住陛下的声誉,又可以永绝后患!”

    赵匡胤闻言眉头终于松开,高兴地说到:“如此甚好,那你快快遣人去办!”

    赵普微笑道:“陛下不用着急,此时臣在进宫之前,已经着手差人去办了,相信柴宗训那小儿,必定逃不过我们的手掌心!”

    说到这里,他得意地握紧掌心,露出一个胸有成竹地微笑。

    但是在他对面,赵匡胤却蓦然一下黑了脸。

    他的神情似乎微微有些不悦,看着赵普的眼神,也不复之前的欣慰和欣赏。

    赵普脑子里轰的一下,还不明白自己犯了什么错。

    但忽然间,他脑子里灵光一现,立刻明白赵匡胤为何会由此表情了!

    原来当初放走柴宗训的决定,是赵匡胤亲自下达的,可以说,这算是他的“圣意”。

    而赵普却在并未知会赵匡胤的情况下,就擅自决定派人去谋害柴宗训,尽管他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赵匡胤着想,可是在赵匡胤看来,这却是不尊圣意的表现。

    今天可以瞒着他去杀柴宗训,明天会不会就瞒着他去做其他的事?

    所以赵匡胤本来很高兴的神情,一下子就阴冷下来,甚至心中对赵普起了忌惮。

    赵普是何等聪明之人?一下子就从赵匡胤阴冷的眼神中,猜到了他的心思,他的背脊顿时涌起一股冰凉的寒意。

    糟了,千防万防,却没想到还是犯了忌讳!

    赵普可不是个甘心等死的人,他想明白赵匡胤冷脸的原因后,脑子立刻开始疯狂转动起来,眨眼间就找到了自救的方法。

    “陛下!”他突然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战战兢兢地对赵匡胤说到:

    “臣未得圣意,便擅自做主,虽说臣乃是一心为主,但此风不可长,此罪不可恕,臣请陛下,重重处罚,臣愿肝脑涂地,在做不辞!”

    不得不说,赵普对赵匡胤的心思,实在是把握的妙到毫巅。

    就连赵匡胤自己恐怕都还没意识到,他已经对赵普起了忌惮之心,但赵普已经成功化解了这刚刚才冒出的苗头。

    他这一番言辞恳切的请罪,一下子让赵匡胤刚刚涌出来的怒气消弭于无形。

    有如此忠心耿耿的臣下,还有什么好忌惮的?

    赵匡胤脸色立刻由阴便晴,赶紧上前扶起赵普道:

    “则平何须如此,你我君臣之间,胜过手足兄弟,朕怎么会忍心惩罚你?再说了,你这样做,全都是为了朕好,你的忠心,朕明白……这样,朕再发一道诏令,你立刻命人送到渭州白重赞处,告诉他,若能在吐蕃人的地头上杀掉柴宗训,朕封他为检校太尉、兼同平章事,并准他永镇渭州,世袭爵位!”

    赵普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心知自己刚才那番小小的危机,总算是过去了。

    不过他也为赵匡胤的心狠而暗自感到有些心惊。

    当初放柴宗训的是他,如今杀柴宗训的也是他,帝王心术,在赵匡胤的手中,简直已经被使用的出神入化。

    也不知世人如果知道赵匡胤这样的真面目,又会怎样去评价他。

    还会认为他是一个仁慈和光明磊落的君王吗?

    ——————————————

    远在襄武城的柴宗训,当然还不知道,自己已经上了赵匡胤的杀人名单。

    他在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了李筠、李重进二人之后,很快得到了二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