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一卷 胡地西风卷苍狼 第十章 黄粱梦里付兴亡(十)

    提起西域,很多人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漫天的黄沙,清脆的驼铃,金发碧眼的异域商人,腰肢纤细白嫩的媚人胡姬。

    仿佛在印象中,西域就是与汉人截然不同的异域风情。

    但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正确。

    其实早在秦汉时期,汉人就已经开始对西域进行开发,并且汉人在历史上一直在西域地区占据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汉书.西域传》中记载,“西域”的概念为:“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则接汉扼以玉门关、阳关,西则限以葱岭”,从地理上讲,汉时所说西域为如今玉门关、阳关(敦煌市境内)以西、天上南北、帕米尔高原以东以西以北。

    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朝廷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其范围就包括今天所说的新疆自治区大部分区域。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中原连年战乱,西域被新兴崛起的少数民族羌人所占据,当时大部分的汉人都生活在楼兰、高昌等区域,主要以田耕为生。

    唐朝兴盛,汉军收复了西域大部分地区。

    唐朝在灭掉回纥、突厥之后,将触角伸向西域,除高昌不服统治被消灭外,西域各国均臣服于唐朝政府。彼时唐朝政府先后在西域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及北庭都护府,管辖范围扩展至天山南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葱岭以西等大片领域,又先后设立了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大军镇,最鼎盛时期,唐朝政府曾在这里驻军十万人,用以维护西域地区的统治及护航丝绸之路。

    只是随着强盛的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崩裂,西域地区的汉人势力也开始逐渐衰退,更多的少数民族势力重新崛起,并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半独立的割据势力。

    和此时战乱不休的中原一样,五代十国时期,整个西域的势力格局也很混乱,继承了回纥人血统的回鹘、突厥后裔建立的喀喇汗王朝(又称黑汗)、残留在西域的汉人势力、四分五裂的吐蕃人、包括从阿拉伯地区迁移过来的黑衣大食、借助中原战乱从草原崛起的契丹人,都在这块并不富裕的土地上展开了争夺。

    而柴宗训记得在梦中看到过的历史书上,恰好有那么一段记载,就在这一最混乱的时期,西域却还偏偏残留着一支一心想要回归中原的汉人势力,他们叫归义军。

    归义军是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由名将张议潮所创,他们推翻了当时统治沙洲60年之久的吐蕃贵族,宣布回归汉人血统。

    这支看似弱小但却十分顽强的汉人势力,在西域一直坚持了185年,直到宋仁宗景佑六年(公元1036年),才被沙州回鹘所消灭。

    在此期间,归义军虽然数度更换主帅,从张氏统治过渡到曹氏统治,但他们一直坚持自己的汉人血统,并屡次向中原上书请求归附,可惜因为唐朝安史之乱的影响,西域和中原之间一直被异族势力所割裂,这支汉人武装始终都没能完成东迁的梦想。

    而柴宗训的目标,正是这支打着“归义”名号的汉人武装。

    他在梦中的历史书上曾看到,这支武装目前的统领应该是曹氏家族的二代领导人曹元忠。

    张议潮建立归义军后,张氏对这支军队的统治持续了43年,直到张议潮的最后一个孙子张承奉因病去世,曹家接过了归义军统领的位置。

    曹家第一代的归义军统领是曹议金,他在公元914年病逝,然后曹元忠的两个哥哥曹元德、曹元深先后担任过这只军队的统帅。

    但两人都在与异族的战斗中牺牲,他们统治归义军的时间分别只有4年和5年。

    等到两位兄长去世之后,曹元忠作为曹家最后一个嫡子,就接过了归义军的统帅权。

    只是归义军现在的日子也不好过。

    因为中原地区的战乱,汉人现在无法顾及西域地区,所以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开始不断兴起,其中最大的两支,就是由回纥后人建立的回鹘,以及突厥后裔建立的黑汗。

    回鹘又分为西州回鹘和沙州回鹘,这两支势力,一个占据北庭、伊吾、高昌等地,一个占据肃州、甘州(也就是后来的甘肃),形成夹角之势,正好将归义军包夹在中间的沙州、瓜州之间。

    两支回鹘势力其实并不同心,但他们都想吞并归义军,位于两个野心勃勃的邻居之间,归义军也是心知肚明、提心吊胆。

    因此这些年,归义军其实一直都在和东西两边的回鹘不停作战,曹元忠的两位兄长曹元德、曹元深,就是这样在战斗中牺牲的。

    由于东归的道路被切断,归义军在西域的生存状况其实越发艰难,他们后来在得知宋朝建立,并统一了中原南方大部分地区之后,曾连续五次派人递来降表,想内附大宋,但因为彼时宋朝将重心主要放在和北方契丹人之间的战争上,无力打击占据甘、肃二州的回鹘,因此归义军的内附也始终未能成功。

    不过那是几十年之后的事了,柴宗训现在想的,就是远赴西域,接收这支汉人势力,同时在西域开始自己的复国之路。

    那么他为什么会把复国的希望放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地方呢?

    其实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以下几条:

    第一,中原虽然富庶,但绝大多数地区都已经被各大割据势力所占据,整个南方,目前有包括后周、南唐、吴越、清源、南汉、后蜀、南平、北汉等国家在内的大大小小数十个势力,这些势力,每一个都对中原虎视眈眈,他们绝不可能投降自己,更不可能放任自己在这片区域内自由的发展;

    第二,西域地区虽然同样也战乱不堪,但这些地方的势力,比起中原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来看,毕竟还是有差距。

    曾经对西域地区威胁最大的两支势力,一支是来自南边的吐蕃,一支是草原上兴起的契丹人。

    但是在周世宗柴荣时期,吐蕃却先一步衰落下去。

    公元847年,正是因为归义军首领张议潮率领的起义,导致吐蕃丢失瓜、沙等十一州,随后吐蕃国王达玛病逝,他的两个儿子永丹和欧松陷入了争夺皇位的战乱中,大臣们各自站队,于是吐蕃王室也跟着分成了两派。

    这两位王子为了争夺皇位,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内战,在此期间,一些曾经归属吐蕃的部落也相继脱离,此后又爆发了一场大型的奴隶平民大起义,于是吐蕃分裂为阿柴吐蕃、拢右吐蕃、脱思庭吐蕃、敢吐蕃、波窝吐蕃等数支势力,曾经和大唐王朝都能打的有来有回、盛极一时的吐蕃,此时也早已经丧失了对外的进攻能力。

    而北边的契丹人,则因为他们出了一位百年难得的昏君,同样陷入内乱之中,对外暂时失去了扩张的能力。

    这位昏君,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辽穆宗耶律璟,人称睡王。

    耶律璟小名述律,后来更名为明,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子,其母为靖安皇后萧氏。

    耶律璟并不是依靠嫡长子继位的优势获得皇位的,因为契丹人和汉人全然不同,从来没有嫡长子继位的制度,他们选择继承人,从来只立贤不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