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三章 苦难岁月(上)

    1.魂归故里

    得知丈夫被敌人关押后,老太太的第一反应就是买来一些排骨,煨了一瓦罐——她要去探监!

    老太太拎着瓦罐即将出门时,却意外得知丈夫已经牺牲的噩耗。她顿时肝肠寸断,晕死过去……醒来后,她不顾众人劝阻,执意前往收尸。她难过,伤心,委屈,她要“骂醒”那个已经死了的叫做丈夫的人——怎能那么狠心!竟不顾夫妻情分,扔下家里的老老小小,就没了呢!

    在河滩现场,老太太目睹了丈夫的血迹斑斑和面目全非。她陡然心生怜爱与悲切,她是“骂”不出来了,哭了一阵便哑然失声,只有眼泪仍在不自主地簌簌掉落……

    刚强的老太太,用河水清洗了丈夫的面容和伤痕,随即做主将他的遗体运回老家。(注:在此次牺牲的十余人中,王士宏是唯一被家属运回家乡安葬的。因为时值“白色恐怖”,家属多数不敢认领,所以其他烈士的遗体后均被游击队安葬在了叶家湾附近。)安葬程序遵循乡俗,请人及时打造棺木,选好并挖好墓地……出殡用的袍服更是由她亲手缝制,就这样有体面、有尊严地料理了丈夫的后事。

    解放后,政府有关部门曾力劝老太太将丈夫的遗骨迁往县城的烈士陵园。可她回答:“首先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但人死之后都讲究入土为安,所以不必迁来迁去——给政府增添负担!其次,这里是他的家乡,就让他‘睡’在这里吧——踏实!”

    2.手工缝制

    爷爷牺牲时,王森林的父亲仅有八个月大,姑母也才两岁多。老太太头顶匪类家属的帽子,无人太过亲近和同情,面对需要耕作的田地,还有两张嗷嗷待食的幼儿之口,一家人的生活无比艰难。

    对此情形,老太太描述:“我那时没有眼泪,只想着如何活下去、将孩子抚养成人!”于是坚强的她,凭借女工手艺,用一把剪刀、一柄尺子走东家串西家,给人缝制衣服。

    当时的乡村妇女人人会做女工,只是手艺差别较大,真正能够做得好的人却是极少。缝制衣服是个“瓷器”活,没有所谓的“金刚钻”那是万万不能的。而其中最难的工序要算裁剪,必须大小合适,且不能浪费布料。老太太在裁剪方面是位一等一的高手,加上缝制的针脚又细又密,所以由她经手做出来的衣服就会非常好看和耐用。

    由于手艺出色,老太太渐渐活儿不断,但她的微薄工钱却常常只能以米、油等实物来予以计算。因为大家当时都很穷。有人穷得叮当响,难得请她做次衣服,而在结算工钱时,善良的她仅是象征性地收取一些。最为可贵的是,多数妇女会缝制却不会裁剪,于是帮人免费裁剪就占据了她的很多时间,但她乐此不彼总是热心给人帮忙。老太太的行为赢得了大家赞誉,而她却常说:“唉,大家都不易,互相帮忙是应该的!”

    老太太一生节俭,从不浪费每片小小布料,材质粗的做鞋底,花色布用做儿童的兜兜。尤其是那五彩的儿童兜兜,由许多花色不同的碎布料拼凑而成。这种耐用而又漂亮的兜兜,让王森林和姐弟们,以及众多亲戚家的孩子们,无一不享其成;直至今日,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仍然还在用。

    3.田地情结和劳作

    农耕年代的人们有着强烈地土地观念,始终认为土地就是人类的生活根本!用历史的眼光看,这种想法没错;若用未来的眼光看,农村和土地更是美好和宝贵。

    王森林从小生长在农村,深知种田地艰辛和不易。在农耕年代种田,也是望天收的年代,人们除了需要勤劳用心以外,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尤其干旱时期,人们除了无奈和愤怒,便是展开对有限水资源的无休止争抢;其时,人们相互打得头破血流,甚至闹出人命来,都是平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