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73章 最黑的那只乌鸦

    前文中曾经提到过的六度分隔(sixdegreesofseparation)理论,最早在1967年由哈佛大学的教授提出。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五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跨入网络和社交媒体时代,我们能接触到的人范围更广,已经不需要六个人才能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朝露高中学长扎克伯格创立的脸书在2016年年初研究了当时已注册的15.9亿使用者资料,发现这个神奇数字的“网络直径”是3.57,翻成白话文意味着每个人与其他人间隔仅为3.57人。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裴相焕和阳翰笙之间相识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他们都是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亚裔,裴相焕从事科技和教育行业的风险投资,而阳翰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佼佼者。

    在阳翰笙创业伊始初期,裴相焕便已经通过熟人的介绍得知了“极简未来”。不过那时阳翰笙的融资周期还处于天使和种子轮,远没到风投进场的时节,但这不妨裴相焕将“极简未来”纳入考察和投资事前调查的池子里。

    在定向跟踪了一年之后,裴相焕看准他们的发展方向和潜力,成为率先杀入的第一支风投基金。

    正式签署投资条款清单之前,他都是跟“极简未来”主管运营和拉投资的共同创始人商谈,基本已经80%确定自己想要投资的意愿。唯一担心的就是主管技术的cto可能活在另一个与现实平行的科学世界,所以要求和阳翰笙见一面。

    当时裴相焕只开门见山地问了他三个问题。

    第一,“你为什么创业?”

    面对这么宽泛的问题,阳翰笙答得毫不犹豫,“创业对我来说,不是给自己挣钱,而是给公司挣钱。公司有钱了,我才能雇得起自己,雇得起同事。盈利是让一件事情能继续做下去的前提,我相信自己现在做得这件事能在不久的将来挣到更多的钱,再让整个事情以滚雪球的方式加速发展,这是我创业的原因。”

    懂得盈利的重要性,不是单纯的科学家,空有一腔“然并卵”的理想主义情怀,裴相焕暗暗点头,这才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

    “你既然提到盈利,那么你们现在有什么赚钱的服务?也就是说,你的雪球能从什么开始滚起?”

    别看阳翰笙是彻头彻尾的理工男,表达能力却着实不弱,他可以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解释最高深复杂的技术—

    “极简现在拥有图像识别上的专利可以用来改善广告投放服务的效果。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受众处于不得不看广告的环境中,就会希望看到对自己有价值的广告。而我们所设计的系统可以帮助广告主解决投放不够精准的问题,针对个别客户识别最有价值的点。”

    投资一家科技企业能不能赚钱,归根结底,看的是他们的技术/服务是不是难以取代,以及他们是否可以说服足够客户为这项技术/服务买单。在听完第二问的答案后,裴相焕认为阳翰笙思路清晰并且够接地气。无论是研发的方向,还是有了成果之后推出的服务,都是为了解决潜在客户的痛点。

    所以他只需要问出第三个同时也是最后一个问题,“创业至今,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