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28章

      井最后打在菜地边上,因为只有那里才有水源。陈师傅亲自确认的位置,还夸奖说这个位置不但水源丰富、干净不会断,风水还好。总之,就是蓝家什么都好。

  蓝轻言只是笑笑,她知道陈师傅之所以这么卖力夸奖,是为了炕的事。洪大嫂昨天就跟她提起过,村里家家都想把床换成炕。

  炕这东西,在她原来的世界,是北方人过冬必备的神器。她作为南方人虽然没真正见识过,却也是在冬天被北方朋友各种晒暖炕暴击过的小可怜。而且这个世界也不能确定就没有炕的存在,也许只是京城附近的地位置不顾偏北呢?

  而且她也没想用炕来赚钱,陈师傅想给别人打,她一点意见都没有,只要别拿去坑老百姓就行。

  这几天她都把心思花在新房的打整上去了,家具搬进去后,又擦洗一遍。让赵大富在镇上买来布料棉花,请村里十几个会针线的妇人姑娘,花了三天时间重新做了里里外外的窗帘帷幔、被套被芯、桌椅垫子。

  其实这些完全可以在镇上的布庄订做,款式好看不说,针线活计更精细。但是蓝轻言总想多给村里人一些增加收入的机会,男人们有了,女人们也不能漏。作为现代人,她更知道女人拥有收入的好处。而且虽然这些成品上即没有好看的花纹,也没有新颖的款式,但胜在实用,足够了。

  居家过日子,就要准备过日子的用品,比如锅碗瓢盆、柴米油盐酱醋,他们几乎是什么都没有,所以几乎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置办。

  赵大富就带着其中一个叫家木的小斯一人赶一辆马车,载着灵霜去一样样买齐。

  米面等精粮各买了五百斤、常吃的粗粮各买一百斤;猪肉买了五十斤,宰杀好的鸡鸭各买了五十只,这些东西不能久存,都是为了搬新家图个吉利才买的。

  然后是农村干活常用的锄头斧头镰刀耙子各买了五套,买这么多,一是他们确实需要,二是村长说是规矩,不买不吉利。拉回来往厨房仓库一放,才算是有点家资充实、能过日子了的感觉。

  又请洪村长把建房的人安排出五个,花三天时间去山上砍柴,回来劈柴码垛,工钱照算。一次就把一个冬天的柴禾用量砍足了。

  忙完这些,已经是七天后,二门的围墙已经全部完工。算是万事俱备只欠搬家了!

  蓝轻言迫不及待的请洪村长找村里的老人给算了个好日子!

  虽说是搬家,其实他们根本没什么要搬的,草棚里的厨具要留着给帮忙的村民做吃的,其他家什还真是什么都没有。

  仔细算下来,只有各人随身的用品是需要搬的。

  搬家前一天,赵大富带着洪村长去镇上买了两百斤粗米、一百斤玉米面、五十斤猪肉、五十只鸡鸭肉,还有各类蔬菜、油盐作料带回来。

  搬家当天,一早把搬家仪式完成,就开始搭灶做饭。一般农村遇到大事,都是男人掌厨,这大山村也一样,女人们只需要帮忙洗菜打杂。

  宅子的工程也停了一天,全村男女老少都来给蓝轻言庆祝搬家之喜。

  宽松一点的人家,送一把鸡蛋,差点的人家送上自家种的菜,像是洪寡妇,这些她都不多,就带着儿子去给蓝轻言砍了一担柴禾。总之,不论多少,没有人是空手来。

  因为帮忙建房的男人都知道,蓝家的房子分内外院,建成以后二门就不会轻易让陌生男人进去了,所以都只围着灶台帮忙做饭,没要进去凑热闹的。只有女人们带着孩子去院子里稍微看一眼,就赶紧退出来,聚到一起聊天,做饭的男人们有活帮忙,还能随时上去搭把手。很少有人会赖在里面不走,毕竟别的规矩不明白,至少明白村里人多,宅子不可能全部坐下。

  不过既然说了是大多数,就表示有那么几个人跟别人的行为轨迹不相似,这就是刘家几婆媳。

  刘家婆子带着三个媳妇,还有最小的孙子小河,看完前面看后面,看完后面看厨房,厨房看完了还去趴在仓库门上往里看。最后硬厚着脸皮进去花厅坐下,根本没要走的意思。

  这花厅其一点都不豪华,窗帘帷幔用的是最普通的天蓝色棉布,桌椅垫子用的是暗红色碎花棉布,桌椅的木料用的是后山上的杉木。比起蓝轻言住过的蓝家和皇家,这简直拿不出台面。

  但在这种偏僻的农村,这种正式的花厅已经是很奢侈的摆设了,更别说还花了那么多钱,挂起那么多帷幔窗帘,垫着桌椅垫子。

  蓝轻言倒是没觉得她们烦,客气得招呼几人坐下,还让诗文上了茶水点心。

  刘家大媳妇端着精细的青花瓷杯子几口灌了,把茶杯递给诗文:“这位姑娘,麻烦你再倒一杯,我还没喝过那么好喝的茶水呢!”

  诗文看看蓝轻言,见她点头,才去隔壁茶水间提来一壶开水。那个叫小河的孩子,是刘婆子三儿子的孩子,才三岁多,看桌上盘子里的点心,伸手就去脸盘子端过来,一个人吃的津津有味,甚至还把一只脚抬起来踩在椅子垫上。

  倒是刘婆子和小河娘只喝了两杯就放下杯子,只盯着蓝轻言好一番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