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72章 弹劾赵家

      本来萧越的假期还有几天,可因为事多就不得不提前结束,晚上两人聊到很晚才睡,早上还是准时起来去早朝。

  小石头的生辰过了,就是处理赵家的时候了。早朝的时候,京都知府陈大人奏上一本折子,是关于几个安县百姓上京状告当地豪族赵家强抢土地,夺妻杀子的惨案的。

  折子刚送到皇上手里,良侯爷就出来问:“刘大人什么时候也管起京城外的纠纷了?这让安县县令如何自处,而且就凭几个刁民的只言片语,你就把这当做大事奏到皇上面前,是否有点过于闲了?!”

  陈大人也不多做反驳,认真回答良候:“侯爷所言极是,本官本不该管京城外的事,但这几个人并不是一般的刁民,他们共七人,个个身带残疾,到府衙门口击鼓喊冤的时候,有一个还因撑不住当场没了命。本官虽不敢自认青天大老爷,但对上门喊冤的人做不到置之不理,考虑涉嫌越权,就只能上奏皇上了!”

  良候还没来得及多说,皇上就发话了,他先问吏部尚书安县谁在,答是周琛,十年前的进士,名次还不低,二甲头名。

  又问魏宰相有关赵家的事,魏宰相回答,就是工部郎中赵德顺赵大人的家族。

  恰好是大朝会,赵大人也站在文臣最末端的位置,早急得抓耳挠腮想出来辩驳,皇上一点名,立刻上前先跪下喊冤辩解:“冤枉啊皇上,臣的家族虽没出过一二品大员,但却世代都有人在朝为官。深知为官的责任,又怎么会明知律法而犯法,去残害百姓呢!请皇上明察,还赵家一个公道!且臣的女儿还是太子府良媛,为太子生了庶长子,如此荣耀,又怎么会不顾及小皇孙,做出损害良媛名誉的事。”

  说到这个,良候又找到话说了:“可是我怎么听说赵良媛因为一点事惹殿下不高兴,殿下就把小皇孙交给陈良娣暂时养着了?这不会是陈家为了完全霸占小皇孙而做出的栽赃嫁祸吧!”

  牵扯皇太子,皇上就问萧越:“越儿,可有此事?”

  萧越出列回道:“禀父皇,确有此事,赵氏在儿臣和太子妃回府那天,为引起儿臣的主意,竟不顾孩子的感受,用力掐得他手都青了,既然她如此不喜那孩子,儿臣就交给位份更高的陈良娣抚养了。”

  赵大人假装刚知道此事,吓得赶紧跪下哭诉求情:“殿下,殿下息怒,良媛从小最是温柔良善的。她一年多未见殿下,许是太想给您看看孩子了,一时没注意分寸,失了力道!殿下,求你看在她为您生下儿子的份上,饶了她吧,母子分离,最是残忍啊!”

  萧越没理会,只是继续跟皇上说:“父皇,即陈大人递上折子,剑指赵家,现在又牵扯儿臣府内,还请父皇派人去仔细查一查,最后是陈家栽赃还是赵家失德,就都有答案了!”

  魏宰相及几个官员纷纷赞成,说:毕竟牵扯太子,不查清楚会让太子也背上污垢。

  皇上点头,即牵扯到皇族及官员了,案子就由大理寺全权接手,先派人去查探清楚。

  对于皇上的决定,赵大人急了,一直拿眼睛瞄良候,可良候根本不理会,还在心里暗骂蠢,,这样盯着人看,是想暴露他们之间关系匪浅吗?

  接下来又有官员递上折子,有关于春耕的、大战后军队休养生息的、与民征税的……皇上都一一跟大臣商量,小事当场就会有结果,大事还需慢慢磋商,才能着手去办。

  早朝从卯时开始,一直持续到巳时末结束,别说站得腰酸背痛、口干舌燥的臣工们,就是坐在上面的皇上也是累得眼花。这就是朝廷的早朝,听着荣耀至极,却也相当辛苦。现在天气渐暖还好受点,夏天和冬天才是最难熬的,冷的时候手脚僵硬,热得时候朝服都能湿透。

  下了早朝,萧越并不能回府,先陪着皇上去后殿梳洗用膳,又要去御书房,等着要员们来继续把早朝提出来又一时不能做出决定的大事,商量出一个结果。

  像是参政的宗亲、公候、宰相及六部要员等,在乾元殿的偏殿里是有各自的办公区域的,朝臣们下朝后,能在哪里简单换洗,吃点膳食。

  然后有大事的自己去御书房求见皇上,没有事的也要在办公区等着,皇上有可能随时会叫,直到未时末才能下衙出宫回家。而离皇宫最近的各部衙门里,就是尚书以下的官员下朝后继续办公的地方,同样未时末下衙。

  今天赵家被弹劾,赵大人下朝后就急匆匆找上司请了假,赶回家想办法自救去了。良侯爷也难得没有出现在御书房,而是回家,据说身体略有不适。

  赵大人回府就直奔夫人居住的主院,自从他的庶女成了良媛,正室赵夫人就很少得他的好脸,甚至有时候不顺心被赵良媛的姨娘唆使几句,还会回来对赵夫人拳脚相加。可惜赵夫人虽也是安县望族出生,门第却不如赵家,即便在赵府受尽虐待也是求助无门。

  此时赵大人冲进院子,吓得丫鬟嬷嬷面如土色,想今晚院子里又热闹了,夫人怕又是几天下不了床,还好小少爷去了私塾,不然还不知道得多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