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50、Chapter50

    六月上旬。

    玛丽几乎忘了要等大学方面的回信,突然有一群教授联袂登门。

    不就是送一份面试通知,那不该是邮递员做的事吗?或者为表学校的态度,找一位教务人员当面呈送也足够了。

    数学系来了四位教授,是什么操作?而且还没有提前打招呼。

    这个时代又没有即时通信的手机或网络,不提前说一声,万一扑空呢?

    客厅的气氛有点奇怪。

    玛丽礼貌地将人都请了进来,落座后,四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她。

    四人的眼神太复杂了,像是激动又尽量压制,略有猜疑又想要给予信任,还略有一种围观奇人异士的感觉。

    “四位老师,今天来访有什么事吗?”

    玛丽打破了诡异的沉默,总不能一屋子人大眼瞪小眼。她直接问了,“是不是我的入学申请有什么不妥?”

    “没有!”

    格林教授直接否定。何止没有不妥,小论文的内容简直是前无来人的非常妥当,只需要确定它的作者是不是明顿就行了。

    这句「没有」仿佛按下了某个古怪按钮,四位教授你一言我一语,围绕着那篇概率论的论述花式抛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一时间,安静的客厅内突然变得热闹不已。

    玛丽表面上有条不紊地一一回答,心里却暗道失策了。说好了随便写写,怎么还引来了四位教授?瞧这架势,如果不是怕吓到她,恐怕不只来四位,而是整个数学系都会倾巢出动。

    在一场激烈的答辩结束后,格林教授作为代表发出了入学邀请。

    希望明顿先生不要犹豫地选择C大,相信他肯定用不了四年就能毕业,成为学界的璀璨新星,照亮一片晦暗的概率论公理化体系领域。

    话里话外,各种暗示已经很明确。

    希望明顿要潜心研究,成为概率论公理化的奠基人。似乎缺少了明顿,这一领域的研究就会停滞几十年。

    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玛丽并不觉得非她不可。同是十九世纪的今生前世,缺少了一位达尔文,不还是出现一位王尔文。

    对比两个世界,哪怕有些耳熟能详的科学家没有出现,却也有其他人提出了相似理论。毕竟世界运行的客观事实一直存在着,总有人能发现其中规律,区别只是或早或晚而已。

    现在已知上辈子熟知的一批人,他们的祖辈在这个世界并不存在。由此可以推论,某些学说无法在将来某一时刻被如期提出。

    但,那又如何呢?

    玛丽又不是研究狂人,否则不会在博士毕业后投身华尔街,又为了追求更大的刺激去了战地搞救援。

    当下,面格林教授的慷慨陈词,她只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说得直白些,就是看心情。比如近期就没心情搞论文,因为在华尔街沉浸式体验两个多月之后,她也要问上帝是不是去外星球度假了?

    如今,纽约比一百五十多年后要乱得多的多。

    贿赂法官、帮派林立、不限性别地利用美色窃取公司情报等等,这些狗血的实况刺不刺激?

    数学确实很美。

    奈何,玛丽追求的不只是美。

    放眼全球,纽约的现实乱得精彩纷呈。其情节之跌宕起伏,是各大流派的小说坐火车也赶不上的。

    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却忽视了一点。艺术作品需要逻辑,现实不需要逻辑。

    作品里不敢瞎写的桥段,现实通通安排上。比如半路抢文件、偷公章杀人、夫妻反目情人得利等等,绝非一二特例。一不顺眼,等不及买.凶让帮派分子上演枪战,老板们就直接抄家伙打得头破血流。

    纽约之乱,被害与死亡如同家常便饭。

    一桩桩一件件的劲爆真事,让玛丽从没太多兴致撰写19世纪华尔街实录,转变为兴致勃勃要把一切曝露于人前。

    写!

    抓紧写!

    正好最近华尔街妖风阵阵。

    两家交易所正式宣布合并为一体,同时制定了几条新规则。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规定,一则针对公司。任何新股发行都要提前一个月公之于众,且必须到新合并的交易所提前登记。

    是为防止类似铁路争夺权乱战中肆意滥发‘掺水股’的情况再出现,杜绝因隐瞒股票数量而造成混乱买卖。

    除了对公司的影响,也对股票经纪商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影响。

    纽约交易所与公开交易所的合并,代表完全主宰整个华尔街的霸主级新交易所诞生了。

    其他的小交易所无法与之抗衡,经纪商们必须成为新交易所的会员,否则约等于失去了从事金融交易的资格。

    这一回变革,堪称生死存亡的变革。

    经纪商们一旦入会就要遵守新交易所的规则,抛弃原本肆无忌惮操纵市场的习惯,而让华尔街发生根本性变化。

    此时出版一本华尔街乱象实录,简直不能更适合。

    这书的推出是乘势而上,火上浇油,推波助澜,兴风作浪,总结就是起来赶上好时候了。

    于是,玛丽客客气气地送走了四位教授,也礼貌地答应了有空就去C大数学系转转,更表示今年不出意外会准时入学。

    至于小论文尚未谈及的那些后续研究还是等一等。搞研究要严谨,不能拍拍脑袋就能得出结论,否则世上人人都是牛顿。

    话是如此,格林教授回到学校再研读了几遍小论文,回想刚刚的那一场更甚博士答辩的讨论,非常肯定他的准学生没有说实话。

    不是吧?

    格林教授瞥向书架上莫里亚蒂所著的《小行星力学》,和同事亚瑟面面相视。难道说他们又遇上了一个不喜欢搞研究的天才?

    搞数学研究不好吗?

    不用风里来雨里去,除了可能秃顶的风险,一般情况不必担心冷不丁就遭遇生命危险。

    不管C大数学系教授们的心情如何忽上忽下,八月一本新书横空出世,仅仅一周就登顶纽约销售榜首。

    加印,再加印,新书的热潮似滔天巨浪从纽约席卷全美。

    很快也引起大洋彼岸的注意,欧洲各国与东方世界都迅速传来希望合作的橄榄枝,期待将此书翻译成各国文字版,而且从快从速。

    究竟是什么书令人们疯狂?

    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但意外地集结了爱恨情仇、阴谋血腥、勾心斗角等等元素,让人看了就欲罢不能。

    这样的书却有着非常朴实无华的书名——《十九世纪华尔街实况分析》。

    它乍一听枯燥无味,差点让很多人与之失之交臂。因为书名像是堆积数据的学术论著,也像是毫无爆点的纪实文学,谁能想到里面的内容如此令人啧啧称奇。

    华尔街不相信眼泪,鲜血淋漓的金钱战场,阴谋与爱情的难解难分,总有一款狗血能满足你。如果你不想看狗血,想看点严肃详实的数据,请别走开,因为非常神奇的是这本书也全都有。

    雅俗共赏,居然在一本书中得以实现。

    读者们开始纷纷猜测为什么要起这样一个赶客的书名?这是典型的名不副实,实际内容比名字精彩了无数万倍。

    各种解读开始满世界乱飞。

    众所周知,《十九世纪华尔街实况分析》的作者没留真名,只有代号「M」,书中更是没有任何作者介绍。对外,从出版到授权翻译,都是由纽约日报的社会版块记者韦斯莱出面全权代理。

    有些人就开始谴责韦斯莱。一定是他的职业病发作了,参考了以往社会版的无趣新闻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