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七章:折剑

    老者又是如何得知内域的情况的?

  看老者的手段,几乎没有一招一式是依靠内力的手段,也就是说老者不是书院的人,就是内域中人!

  老者摆摆手,云淡风轻的说道:“不用猜了!我不是书院之人,也不是内域的人。”

  不是?

  老者一句话直接推翻李百晓的所有猜测,可是不是书院中人,又不出自内域,为何会对内域那么了解?而且还有如此通天的手段,据他所知,单单震慑灵魂这一招,整个外域就没有任何人能做到!

  “我曾去过内域……”老者抬头望向从云朵中挣脱的圆月,像是在缅怀一般悲伤的说道:“也正是因为内域,我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等我功成名就回到外域之时,已经成了一个想死却死不了的糟老头子……”

  闻言,李百晓神情黯淡,老者伤感的语调让他想起了往事,好像他现在也是孤身一个人,整日周旋在各个王朝的说客之间,这个说时势造势要借他的力量去吞并弱国,反过来弱国想要借他的力量抵御强敌。

  也正是害怕有人使用下三滥的手段,他身边一直没有贴身的随从,一直都没有一个可以说心里话的人。

  孤立自己,为的就是在保持神秘感的同时排除多余的隐患。

  每次会见大臣的时候跟大臣们促膝长谈的都不是他,而是他使用传声的机关借替身的口来回答,在外域每个国家之中都有一张‘李百晓’的脸,却又不是李百晓的脸,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不过还真是不凑巧,为了取得‘阴阳阙’他是亲自去的,同样为了表示友好也不曾做过任何遮挡,大楚王朝文武百官见到的是他真正的脸。

  李百晓在出使大楚国之前,曾去江南禹城见过‘鬼手’,凭借着他李百晓这张名嘴,苦苦哀求了三天三夜,终于说服鬼手将他的成名绝技《流云十三摸》传给自己。

  有了本人言传身教,再加上他本身的资质,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将《流云十三摸》学了九成,而且在盗取‘阴阳阙’的时候他故意留下痕迹,为的就是嫁祸给鬼手。

  可是现在锦衣卫都找上门来了,很明显是鬼手在他之前反咬了他一口,百密一疏,没想到鬼手这个老江湖留了一个心眼,当真是狡猾至极!

  他李百晓是“菩提山”脚下无名无姓的弃婴,大儒“李嗣人”行车经过时看他在襁褓中放声大哭,刚好李嗣人膝下又无儿无女,就索性抱为抚养,取名李百晓。

  李百晓自从双腿迈开就跟着大儒“李嗣人”奔波于官场,李嗣人从小把他拉扯到大,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小到骰子牌九,大到帷幄江山,无一不包,无一不教。

  李百晓可是出了名的鬼机灵,不仅将养父李嗣人的手段学了个透彻,更是将李嗣人忽悠人的技巧发扬光大,仅仅靠他一张嘴就将外域十三国玩弄于股掌之间。

  在李老爷子六十岁驾鹤西去之后,外域第一情报宗门应运而生,李百晓还为这个没有宗门建筑的宗门提了字:知天下所不能知,忍天下所不能忍。

  横批——中庸以和。

  因此,外域时局动荡不堪的时候,‘百晓宗’也始终不偏不倚,保持着中立的态度,为的就是在各国之间找寻临界点,尽量减少外域的战事纷争,最终达到互相牵制的作用。

  尽管如此,李百晓也始终忘不了李嗣人临终前拉着他的手,神情担忧,断断续续说出的那句话:“空有六载车马行,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李老爷子是在警示自己,以中庸处事虽然很安稳,但是一定要留有后手,中庸之道讲究环环相扣齐头并进、长短互补,只要拿捏的好就会一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是人没有完美的,难免会有一两个错误的判断,若是出现原则上的纰漏,就要有颠覆全局的实力。

  这就是所谓的:文为武生,武为文用!

  转眼间李老爷子已经去世了两年了,唯一能够教他的人离开了,外域似乎也没有什么让他留恋的了,不如……

  李百晓坚定的心动摇了!

  “不过我可不是劝你去内域的!”

  老者的话将李百晓的思绪拉回现实,错愕中抱拳躬身道:“前辈之言对百晓来说犹如醍醐灌顶,如有交代请前辈尽管吩咐,百晓一定竭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