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八十章 大量“古书”出世!

    吃过饭,姬獳顺手就拿起粗糙的稻草软纸,在微弱的灯光下提笔写道:

    《黄帝内经·首篇》

    此时还没有黄帝内经一书,真正成书,应该还得在战国时期了,所以提前把名字给占用了,问题不大。

    “人,万物之灵长。

    人有二百零四骨,五脏六腑。心、脉,血之所通。肺,气之经…

    不寐损心。不朝食,多食膏,胆生石,痛。房事多损肾。愠损肝。大饱过劳损脾。

    头中有脑,思之发,记之储也,为情、神、语及五感主。后脑,身所衡,通于目,闭则行失衡。

    通五感者,谓神络,细不可见,通五感至脑…

    食藏于胃,肝胆消,后经小大肠,为失…”

    他冥思苦想,写了数百字,将自己浅薄的生物知识全给写出来了。

    现在的大篆很难写,遇到不会写的字,他还要去查阅,怪不得各类古书都是惜字如金。

    在纸上写都有些艰难,更不用说在竹简上了。

    此时写了字的纸已经将近十页。

    想了想,他还是决定,在最后面添上一句:“古智不备,勿兼信,当勉求智纠其谬,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添上这一句话的目的,就是避免自己撰写的书成为“权威”,让别人盲目的去信从。

    不偏信古书和古训,要有自己的探索和见解,才能够避免各类发展停滞不前。

    那些想要遵从古时候的制度,守护古时候的礼法的人,要是看见古人都说不要盲目相信他们,会有什么想法?

    他打算在以后自己伪造的所有书籍之中,都变着法儿的添上这一句话,篡改人们的思维习惯。

    姬獳将毛笔和竹简递给了纾姜:“可否帮我抄录一份?这是我在征藏室看过,尚且记得的知识。”

    纾姜点点头,接过纸和毛笔,就对照着抄录起来。

    她看着这书,似乎感受到了自己知识的贵乏。

    “原来思考和记忆,全部都在脑中,目鼻口耳触这五感,原来需要神络传到脑...”

    她看的很认真,似乎忘了夫君让她抄录。

    姬獳多抄录的原因,是想要去宗周的征藏室换书。

    在这儿留几本嘛,就说这是从宗周征藏室抄录的书,交给巫医们,让他们学习之后教导学生。

    他不会治病,但对身体器官还是有一些基本了解的,所以这些应该没什么错误,就算有错误,文章的最后一句也能替他免责。

    其它的书也可以写写,都说是从征藏室抄的,也能够避免很多麻烦。

    毕竟除了管理图书馆的征藏史,没人知道他的知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在这个信息不发达的社会,谁会刻意去证实这件事到底是真是伪?

    再说了,征藏史也不一定能看完周王室图书馆的所有书籍,但看的多了还能有自己的见解,肯定能成为着名学者。

    老子李聃,就是宗周最着名的征藏史,以他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华夏文明的影响非常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