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081章 巧遇棒槌

    这汉子说他叫二柱,他们这些人都来自长白山下、一个叫白石岗的小山村,村子坐落在大山里,离着公路很远,一共就几十户人家。

    那里的村民基本不怎么种庄稼,几乎都是靠着放山为生,这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到了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懂的了。

    每年春、夏、秋三季,老把头都会组织人手开始放山,只是这些年吉林地区的森林越来越少,他们无奈只好开始进入这大兴安岭。

    放山这件事情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有着很多的规矩,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可以完成的,每次进山老把头(也就是领队),都会挑选健壮听话的村民一起,先是杀猪宰羊拜过山神和人参老祖,然后带好食物和工具才可以进山。

    寻找野山参的过程有许多的规矩,首先要做的就是扎紧裤腿,这是为了防止虫蛇进入,其次是每人手拿一根结实的棍子,用于拨开杂草和敲击大树,棍子手握的一头用红绳拴上一个铜钱,是代表着前进、进钱的意思。

    正式走山的时候,大家一字排开,一条横排的向前走,除了遇到野山参(当地人叫棒槌)之外,不容许任何人乱说话。

    就比如说你看到蛇却不能喊蛇,要喊‘钱串子’,遇到其他的动植物也不能喊,如果喊了就必须想办法带走,要是你喊了蘑菇,那这一路上不管遇到多少蘑菇,你都必须采下来背着。

    由于树丛茂密,有很多时候大家互相看不见又不能乱说话,只能用手里的棍子敲击大树来沟通,敲一下代表互相打招呼查看距离,两下代表有人掉队了快些跟上,如果有人不停的敲打,就证明可能是受伤或者遇到什么危险,那么所有人就会朝他靠拢,进行救援。

    虽然别的话不可以乱说,但是如果一旦遇到了棒槌,确定自己没有看错以后,就必须要大声的喊道:“棒槌……”这叫做喊山。

    这时听到的人会马上回问道:“几品叶?”

    一般的棒槌分为二、三、四、五品,六品叶的也有,但是极少存在。

    如果你遇到的是二品叶,却不能回答二品,要喊‘开山钥匙’,也是为了图个吉利,遇到三品以上的就照实回喊就可以了。

    当喊山完毕之后,所有人都会快速的围拢过来,把头首先要将一根红线系在棒槌杆子上,据说棒槌有灵性,如果不这么做,随时可能跑掉。

    红绳绑完之后大家先要拜过山神和人参老祖,然后把头会招呼着几个经验丰富的人开始起货,其他人搭建帐篷、拾柴做饭。

    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因为一颗普通的棒槌需要几个小时才能挖出来,如果是大货的话,可能需要几天的时间。

    可能有人觉得太过于夸张,其实这是有根据的,因为只有完整的一颗棒槌才能卖上好的价钱,挖掘的时候需要用牛角做成的小铲子一点一点的掘土,如果途中不小心弄断了一根棒槌须子,那它的价值将一落千丈。

    二柱他们每一次进山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两个月,他们的野外生存能力都很强,并且都有一些捕猎的本领,正常情况下不需要为食物操心。

    所谓七两叫参、八两为宝,现在这个时代,如果放山途中能够遇到一棵一两以上的棒槌,那就足够二柱他们整个村子半年的开销了,只是现在棒槌越来越少,想挖到一颗像样的实在是很难……

    ……

    我们大家听二柱讲完之后,都觉得很不可思议,谁都知道野山参值钱,可没成想挖掘的过程竟然如此的复杂,眼前的这些人虽然都是普通的农民,识字的都没有几个,可是关于放山这件事情,那他们绝对称的上是专家了。

    故事讲完了,早餐也吃完了,于是二柱就问我们接下来要去哪里,他们也要继续去放山了。

    我对此行的目的地也是说不清楚,于是就把李教授给找了过来,李教授就朝着老把头问道:“老先生,您之前来过这片区域吗?知不知道哪里有一个很幽深的山谷?”

    老把头听完挠了挠头,想了一会之后,道:“头几年我来放山的时候,倒是遇到过那么个山谷,那山谷很是奇怪,里面基本没有树木,全都是乱石组成的。”

    李教授听完眼睛一亮,继续问道:“那您老有没有进去过呢?”

    “这到没有,我们是放山的,必须要找植被茂盛的地方,我见那谷里没什么树木,所以看了几眼就走开了。”

    “是这样啊,老先生能否给我们指引一下方向,您估计到那里需要多久的路程呢?”李教授显得异常兴奋。

    老把头朝着我们的队伍打量了一圈,轻轻摇头道:“你们这些城里人,徒步到那可不容易,也罢,反正我们这次也没有明确的目的,就带着你们去一趟,那地方僻静,也许有货也说不定。”

    听说老把头要带我们去,李教授简直是乐坏了,考古队员们更是夸张,全都兴奋的又跳又叫的。

    再向前汽车就已经进不去了,于是李教授让人重新整理装备,每人一个登山包,主要装的是帐篷、食物和必备的工具。

    我和梁子都有经验,主要装的都是绳索和照明工具,而许新背着的是他自己的那个帆布包,一把用布包裹着的桃木剑露在外面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