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四十二章:搞配合

    路演,来自英文roadshow。最初的意思是指,公司在上市前,连续的在多个重要的城市(通常是金融中心)开展公开的交流会,向投资者介绍公司/产品/项目等,以获取投资者的信心和支持,从而在接下来的上市中获得更好的发行和更高的估价。

    而在影视行业的1912年,一部时长50分钟的电影《伊丽莎白女王》在英国进行了第一次路演,反应异常热烈。

    而到了50~60年代,为了和电视巨头抢夺观众,荷里活除了拍摄各种像《埃及艳后》,《十戒》这样的大片,就是开展声势浩大的路演活动。

    而在华夏,则是到了02年,才因为张导的《刺秦的不止是荆轲》而被大众熟知。

    哦,还有一个这样的宣传方式啊!

    不过那个时候还不叫路演,叫做电影首映礼,这首映礼也不是哪个剧组都能办的,除了知名的几个大导会带着明星跑跑北上广,最多再加上天府,新区这些高票房地区外,其他导演根本就没有这个资历和资金。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行业的火热,这种宣传模式则不再只限于几位大导,而所要去的城市也不止几个一线城市了,而是少则十几个,多则二十多。遇上那些要钱不要命的,一百个也不是开玩笑的。

    而这样的多地宣传就不可能每个地方都声势浩大的全部搞成电影首映礼了,路演这个称呼才慢慢的成为这类宣传方式的统称。

    那么路演的目的主要是什么呢,说简单了,就是增加媒体曝光度,增加观众普及度,预热市场,当然了,要是觉得自己拍的好的话还希望观众口碑发酵,成为影片自来水,增加票房。

    本来这里还有一点目的是为了让影院经理看到影片的卖点,好让影院经理对影片进行更好的排片。

    但是这一点在如今这个环境却是不咋重要的,因为排片都是提前定好的,市场的魔幻根本让排片经理在刚开始排片的时候只能看内容看制作,看导演,看明星。只有在首日票房加首周票房统计后,才会根据票房,上座率,口碑等方面进行再次排片。

    所以,现在的路演完全是围绕上面说的几点进行的。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本只是明星上去表演几个节目,提前看片已经满足不了现在人们的需求了。

    所以,现在的路演可谓是五花八门,也不仅仅局限于电影院了,学校,商城,甚至是图书馆都可以成为路演的场地,而内容呢,除了常规的节目表演,还有与观众的互动,与知名人士的辩论,演讲等等等等,反正只要是对宣传,对票房有用的,那么就是可以用来路演的。

    而这其中,不止需要观众,需要媒体,需要场地,最主要的是需要明星。如果没有明星,那么上面的这些也就是虚谈了。

    其实这里用明星这个词是不太对的,应该用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人物。

    比如,方梦如果是一名享誉国际的大导演,那么他完全可以自己带一队人马进行路演。

    但是方梦并不是,相反,虽然他在业内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但是因为《史上》《鬼吹灯》连着拍戏,根本就没有上过综艺节目,也没有接过任何的访谈。

    再加上普通观众一般也没有关注幕后人员的习惯,所以方梦可以称得上是一点名气都没有。

    也不能这样说,还是有一部分人知道方梦这个导演的,但是这部分人不光和庞大的其他不知道的人比起来少不知道多少倍就不说了,就光说这些知道方梦导演这个名的人吧,他们根本不知道方梦长啥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