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六十一 面审三

    “慕远,策论中,有一款,是限制长安人口,需向周边扩散,我等均以为此为谬论。”房玄龄接着反驳。

    李老二这个时候也开始说到。

    “慕远,天下名士,行商胡人,各国使臣,均到长安定居,比正可显示我大唐繁盛,为何需控制长安人口?”

    “陛下容禀,长安城用度,日渐增多。随关中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产出甚多。然也不能满足长安百姓之日常用度,现在已经经过漕运,将江南米粮经洛阳运至长安,维持长安市面一个稳定。”

    “如若江南也遇灾年,或者漕运不顺,那么长安市面将是一片恐慌。上次长安粮价短时间上溢,听闻就是漕运出了问题。”

    提到这个点,户部和工部脸上一点光都没有,那次粮价上涨,到现在还没有查清楚。如果当时的情形持续一个月,长安绝对会大乱起来。

    对于整个长安来说,目前的繁荣,是整个大唐举全国之力在维持的,整个关中目前所产,已经不能满足长安城之用度了。而长安的人口还在增加,如果持续下去,或许将来真的出现李铭所说的状况。

    李铭深知后世一线城市交通,物流,医疗,教学是如何的紧张。大唐在大周朝迁都洛阳,很大程度上就是长安实在难以供给了。最后还都长安,还曾经发生过粮荒。

    为了防止大城市的通病,还是需要提前对长安进行规划。八水绕长安,生态环境还是相当不错,如果人口一直增加下去,就建设房子,都会让周边环境发生大的改变。土木结构的房屋,需要大量的木材,长安周边的树都会砍光的。

    虽然贞观年的这些大臣,文韬武略,都相当不错,但是对于整个大唐的走向是没有规划的。他们都是战术大师,对于发生的问题,总能找到办法解决。对于党同伐异,也是手腕娴熟,但是涉及到城市建设,规划,经济运行,确实还是没有头脑的。

    当房玄龄,马周,上官无忌等大臣听到这里的时候,他们都在心里默默盘算。作为大唐的中枢,他们掌握大唐所有的信息,知道李铭所说不虚。可是他们无法拿出解决方法。

    李铭提出的控制长安常住人口增长,确实是一个办法,不过这些还是需要圣断。

    李老二对于长安周边的情况的了解,全部来自各个州府的奏报和不良人,一般说来,大家都是报喜不报忧的。虽然州府的奏报和不良人的信息有时候会出现偏差,李老二也不会特意去关注,毕竟差别不是非常的大。

    今天听到李铭所说,李老二才知道长安之外,百姓生活还是相当不易,朝廷近年用兵不少,所需用度还是从百姓身上出,自己天可汗的名声是好听,但是大唐百姓怎么看自己,千秋万代之后,史书是如何评价自己,他自己还是非常在意的。

    “朕翻读策论已有月余,其中一些论断还不甚明了,但是,这本策论,总体上是对大唐千秋万代,是有大用的。治国之道,如履薄冰,还需对策论一一细化,使之切实可行。”

    “策论,当让众位皇子也一起参与进来,让他们也开始熟悉治国之道,不要整天埋首卷宗,寻章摘句。”

    “陛下,策论头绪繁多,如全面铺开,恐引起不必要之麻烦,是否要从权处理,找出着重实施。”

    “房相所言极是,以你看来,从何处着手,方为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