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36.开洋荤

    1980年2月1日,农历腊月十五,学校正式放假。

    根据学校不成文的规定,路远的同学,可以提前一天离校。

    我正帮着几个同学收拾东西,冯霞突然推门进来,:“吴永成,你今天也回家吗?能不能提前几天,来学校?”

    “我这两天不回去,估计在过年后回去。怎么,有什么事吗?”我随口回答。

    “发财了,发财了。”

    门被咣的一声踹开,高保平兴冲冲地跑进来。

    “高保平,你不能好好进来吗?老整出这么大的动静。这门,迟早要毁在你的脚下。”老二王志明不高兴了,南方人心比较细。

    “今天谁也不能走,”高保平没顾上搭理他,像个领袖似的把手一挥,“今天我发财了,我要请客,庆祝哥们考试门门都过!谁走了,就是不给我高保平面子!”

    “又从哪搞到的钱,能有几个?还把你乐得‘发财了、发财了’,你见过钱吗?”老三韩福平在一旁嘲讽。

    “你知道什么呀,我从我妈哪儿敲了三十,又和我姑磨叽了二十。各位同学、各位同学,啊!这么多钱哪,我高保平长这么大,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钱。没说的,走,都跟我去‘老莫’。”高保平夸张地甩着手里的五张大团结(十元的人民币)。

    五十元去吃饭?那可真不是个不小的数字。那时候有十块钱七、八个人就能在饭馆里吃好了。真是有钱人家啊!我不由得暗自感慨。

    除了老大高建着急家里要回去,北京的那两个同学也不在外,其他六人浩浩荡荡兵发‘老莫’。出门碰上刘艳,一并收容。

    “老莫”,全名叫莫斯科餐厅。在西直门外大街农展馆院内。因为当时是五十年代苏联援助中国时修建的,叫苏联展览馆,附属餐厅叫莫斯科餐厅,经营俄式西餐。后期中苏关系恶化后,改成北京农展馆餐厅。但人们叫习惯了改不过口。年轻人都叫“老莫”。

    在当时的北京,也只有两家西餐厅对外营业,还有一家是位于崇文门外的新侨饭店,经营法式西餐,不过这种法式西餐,已经完全中国化。

    走到老莫不远处,就看见一座充满浓郁的俄罗斯情调的建筑,华贵高雅,气势恢弘。

    高保平指着这座建筑说:“吴永成,看,这就是‘老莫’,没来过吧?这家餐厅,在五十年代可牛气了,门口站着的不是服务员,是两个背枪的当兵的!有钱你也进不去,人家不收钱,只收餐券。那餐券,可不是一般人能搞到的。来吃饭的,都是到中国的苏联专家,和从苏联回来的大知识分子。”

    “奥,当时你就来过。”冯霞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嘿、嘿,说什么呢,当时哪有我呢?!你才来过呢!”高保平恼羞成怒了。

    大家一片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