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二十五章 大禹朝见舜 纵论治水

    大禹带着玄弓、黄戈以及庚辰、繇余、孔律、大彰等四员天将,下了昆仑山。来到了风陵渡。想要渡过黄河,到帝都太原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然后再去大河村,帮助父亲治水。

    一行人刚来到渡口。就看到许多难民,拖儿带女,呼爹喊娘,要过黄河去。这些人都是黄河下游被洪水冲毁了家园,流离失所的百姓。听说河东没有洪水,都要过河避难去。

    人们到处传言,说是崇伯鲧用了九年修筑的防洪大堤,被一场暴雨形成的洪峰冲决了口,堤毁人亡、淹死了数万百姓。房倒屋塌,失去家园的更是不计其数。咆哮的洪水,像脱缰的野马,比没治之前更加汹涌肆虐了。

    大禹听了这些传言,忧心忡忡,真替父亲担心,也不知父亲怎么样了,他现在在什么地方。也不知这些传言是真是假。

    这时,只见远处飞快地走过来两个人,都是高高的个子,行走飞快,一边走,一边向人群之中扫视,似乎在寻找着什么人。

    走到近前,大禹看清,原来是父亲身边的两名亲随,一个叫长辛,一个叫竖亥。二人都以善走著名。

    长辛、竖亥二人也看见了大禹,飞快地奔了过来。一边行礼,一边口中称道:“公子,我们可找到你了。”

    说完这句话便哭了出来。一边哭一边说道:“老爷治水九年,辛辛苦苦筑起了九仞高的长堤,挡住了洪水,可是一夜之间,被暴雨和山洪冲决了口,堤毁人亡,淹死了数万百姓。

    朝**追究责任,大司徒舜派火正祝融,带着吴刀,要老爷自裁谢罪。老爷给你留下了一封家书,吩咐我二人交到你的手里,然后在羽山自杀而死。”

    大禹听了这番话,真如五雷轰顶,五内俱焚。接过父亲的遗书跪在地上,痛哭失声。

    哭了良久,才被众人劝住。打开父亲的遗书。

    只见书上写道:“文命吾儿,我一生研究水利十数年,又因机缘巧合,使我得到并破解了天书,窃得了天帝的宝物‘息壤’。以为有了这些总可以治服洪水,可是事与愿违,我花费九年心血筑成的九仞之堤,一夜之间毁于一场暴雨山洪。使治水之大业毁于一旦,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或者是天帝怒我窃得息壤之故,但是总之都是我之罪。

    我决定以死谢天下百姓。我身虽死,但是罪责难以宽恕。你的学识远胜于我,望你勇敢地接替我未竟的治水事业,挑起治理天下洪水的重担,早日制服这肆虐的洪水,只有这样我的罪责或者可以减轻一些。父字。”

    大禹读罢遗书,又是一阵痛哭。深切地悲痛父亲之死,遗憾的是自己没能帮上父亲治水的忙,长跪不起,痛哭失声。哭了良久,在众人的劝说下,才止住了哭声,默默站起来。

    长辛、竖亥二人说道:“当日,老爷用祝融带来的吴刀自刎而死,自杀后,身体仰面躺倒在地上。老祝融看见老爷已死,于是收回了吴刀,回帝都去向帝尧复命去了。

    我们二人正要动手给老爷收尸,可是就在这时却看到老爷的身体在蠕蠕而动,我二人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赶忙站了起来。

    谁知却从老爷的身体里钻出来一头黄熊,那头黄熊朝我二人看了一眼,然后转身就朝着羽山的山里面跑去。

    我二人低头再看老爷的尸体,老爷的尸体忽然不见了。我二人吓了一大跳。心想一定是上天使老爷化作了黄熊。或者老爷本来就是黄熊所化。黄熊本来就是上界的圣灵之神。老爷化作了黄熊也算是有了归宿。于是,我二人只好在原地用石头给老爷垒砌一座空坟。

    如今老爷死了,老爷临死前吩咐我二人,今后就在公子身边听用。我二人最善于走路,今后可以为公子传送信件,投递文书,丈量天下土地。”

    大禹说道:“都是自家人,不必客气,今后就留在我身边听用吧。”

    于是又把四员天将介绍给二人,玄弓、黄戈二人以前便熟识,八个人互相见礼、寒喧一番。

    黄戈问大禹道:“公子,我们还去国都吗?”大禹答道:“当然还去,我要向帝尧和大司徒舜请令,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继续治水。”黄戈问道:“舜派火正祝融带宝刀去杀你父崇伯,虽然崇伯最后是自杀而死,但是,说到底,是他们逼死的,这难道不是杀父之仇吗?你为什么还要为杀父仇人效力?”

    禹说道:“我父亲受召治水,是官员给国家做事,所以是公事。国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治理洪水。历时九年,不但没有治好,反而淹死了数万人,洪水比没治之前更汹涌。这件事总要有人承担责任,国家总要给天下百姓一个交待。这个罪责理应由我父亲承担。

    舜杀了我父亲,是执行国家的法度。我想,即使是朝庭不追究责任,我父亲是一个勇于负责的人,治水失败,劳民伤财,淹死数万百姓,无数百姓无家可归,流离失所。造成这么大的灾难,我父亲也不会独自偷生,也一定要自杀,以谢罪责。

    所以,对于父亲之死这件事,我不会怨恨朝庭的。自古成则为王,败则为贼,这个道理我也懂得。

    现在我更要到帝都去,向朝庭请命,治服洪水,是为了拯救天下百姓,以减轻我父亲的罪责。并不是为谁效力的简单问题。”

    大禹说完,便吩咐玄弓去寻找渡船。不一会儿,找来了渡船,九个人登上了船,渡过了黄河,来到了对岸。

    只见岸边站着一位官员,还带着一个随从,那官员将大禹上下仔细打量,问道:“公子可是文命吗?”大禹问道:“我就是文命,不知贵官找我有什么事?”那官员说道:“大司徒舜和大司农稷(ji)共同向帝尧推荐文命,接替崇伯治水,已经派出了几路人马去寻,我这一路就负责在风陵等候,已经等了好几天,今天总算等到了,请文命跟我一起回帝都太原吧!”

    大禹一听,正遂自己的意愿,非常高兴。一路有了朝庭的官员陪同,有驿站接待,方便了许多,众人的兴致也都很高,一路观赏风景,察看风土人情。

    大禹一行,沿着汾水北上,一路向帝都太原走来,早有人将寻到大禹的消息报到了朝庭。朝中的官员也都在议论。

    有人说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当年鲧固执已见,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导致治水失败。今天授命其子文命来继任治水,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

    也有人说:“听说崇伯鲧治水时,文命也曾几次劝说其父,不应该一意筑堤堵水,应该改堵为疏,可是鲧不屑采用,以至治水失败。所以文命与其父鲧不一样,治水的理念也完全不同,有其父治水失败的前车之鉴,文命这次治水一定会成功。”

    这一日,大禹一行九人,来到了帝都太原。首先去参见大司徒舜。大司徒这官位是朝堂上地位仅次于帝尧的行政长官。由于帝尧已经执政了七十多年,现在已经九十多岁。除了特别重大的事情参与以外,其余一切政事都交给了舜,由舜总摄整个国家的政事,舜是帝尧选定的接班人。

    舜的办公地点,就在朝堂旁边的侧厅上,大司农稷也在这里。

    大禹一个人进去参见,玄弓、黄戈、长辛、竖亥,和四员天将康辰、繇余、孔律、大彰,都在外面等候。

    大禹走进厅来,朝上躬身行礼。口中说道:‘文命参见大司徒、大司农。礼毕垂手站立。

    大司徒舜和大司农稷,仔细打量大禹。因为以前只听说过其人,并没有见过其面。

    只见大禹身高九尺九寸,宽肩膀,细腰身,相貌英俊威武,举止潇洒大方,就像是一根擎天的玉柱,架海的金梁,甚是招人爱惜。

    大禹也在打量大司徒舜和大司农稷。

    只见大司徒舜,身高六尺一寸,头大而圆,面黑而方,口大可容下一个拳头,双眼重瞳,相貌非凡,虽然个子小,但是,厚重、庄严、威武,干练。真是帝王之相。

    再看大司农,身高九尺,面带善良、朴实无华,是一个忠厚长者的模样。

    大司徒舜说道:“文命,我和大司农都听说过你,知道你读了许多书,也在外面历练了好几年。你的治水理念与你父崇伯不同。不主张堵、截,而主张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