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七十四章 大禹牵岛填长堤

    大禹一行人在淮河岸边的峡谷之中,不意遭遇到了瘴气。大禹与四员凡将以及三个小兄弟深度昏迷,生命垂危。多亏了“三七仙”神农仔临危不乱,不等、不靠,自己动手采来了解毒的草药,熬成了解毒汤,再加进了自己的独门灵药“童子尿”,给大禹等挨个喂下。这才稳定了众人的病情,赢得了时间,等庚辰从西王母处讨来了药方,最后解除了众人的瘴气之毒。

    大禹醒过来之后,看见众人的体力都没恢复,于是吩咐扎营,让众人充分地休息一夜。

    第二天一早,太阳又照在了淮河两岸,暖洋洋的,微风徐来,带着鲜花的芬芳。众人起床后,就着山泉之水痛痛快快地洗了一把脸,倦意全消。吃过了早饭后,又都恢复了往日的精力。一个个又活蹦乱跳、生龙活虎一样的踏上了治水的征程。

    大禹一边行走,一边考查和相度周围的山川、河流的地形地势。伯益也抓住一切时间,写他的《山海经》,勾股和九算、神农仔仍旧像往日一样,一边走路,一边玩耍,一边斗嘴。只是谁也不敢再小瞧神农仔了。

    这一日众人来到了一个特别的去处,这里就像一口被凿破了的汤锅,溅得遍地都是污水,放眼望去,满眼都是大大小小的湖泡、水塘,一望无边,洪水在脚下横流。

    伯益找到了一位当地人一打听,那人说这地方叫破釜塘,也叫破釜湖。

    大禹回过头来问伯益道:“伯益兄弟,依你看,这个破釜塘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我们该不该治一治一呢?”伯益说道:“大禹哥哥,依我看这个破釜塘是淮河流域的一个致关重要的所在,如果淮河上游发生了洪水,在沿途上没有一处拦水的堤坝,那洪水势必像脱缰的野马,一泄千里,淹没中、下游的大片良田。如果在这个破釜塘的东边筑起一道拦水的堤坝,让这个破釜湖区形成一个蓄洪区。在淮河上游发洪水的时候将洪水蓄积起来,然后在天旱的时候缓慢地供给中、下游的田地,这样做岂不是一举两得。”

    大禹听了伯益的这番话,非常高兴。说道:“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我也正在盘算修筑拦水堤坝,拦蓄洪水的方案,既然你我都想到了一处,那咱们就决定了。”于是寻找了一处背山面水的高阜平阳之地,安营扎寨,立下了大本营。

    大禹向空中问道:“应龙何在?”

    话音刚落,应龙就出现在了大禹的面前,应声答道:“应龙在此,不知夏伯呼唤应龙有何吩咐?”

    大禹说道:“应龙,你带着我和几个小兄弟到空中去走一遭,我要绕着这个破釜湖考查一周,看一看哪里可以修建拦水堤坝。”

    应龙答应道:“应龙明白。”

    一边说着话,一边落到了地上,等大禹和小兄弟们都骑到了背上,便呼的一声飞了起来,升到了空中之后,再沿着湖边,慢慢地绕着湖岸向前飞去。

    大禹乘在应龙的背上,从空中俯看破釜湖,只见这破釜塘了,就像一口摔碎了破了的汤锅,遍地是碎片,满地流污水。沟渎、水洼星罗棋布,陆地上有水坑,水坑中有陆地。

    大禹与伯益、勾股、九算、神农仔在空中仔细的考擦了一回,对于湖中的情况已经了然于胸。哪里水坑多,哪里陆地多,哪里可筑堤坝,哪里可以排洪水,心中已经有了数。

    于是吩咐应龙道:“咱们下去吧。”

    应龙答应了一声:“应龙明白”

    于是按下云头,缓缓地落到了地面。大禹等跳下了龙背。

    大禹叫过来长辛、竖亥,吩咐道:“你二人分头持我的符节到各诸侯国调民夫和粮草,长辛到沿破釜湖的各国去,竖亥到破釜以东下游的各国去,凡是治水的受益国都要出力。要由各国的诸侯亲自率领,自带工具,自带三十天粮草,于十日内到修筑拦水堤坝的夏伯大帐报到,晚到者加罚。”

    长辛、竖亥二人走后,大禹便带领伯益、勾股、九算和神农仔以及应龙,自北向南,逐段地勘测筑坝的坝址。大禹将坝址设计到破釜湖的东岸,在这口“破锅”的地址较高的“锅沿上”。

    这样既省工、省事,地基又牢固,又省土方量。能避开低洼地的地方尽量避开,能借用土岗高坡的地方,尽量借用。

    几天下来,多数地段的坝址都已经确定下来,只剩下一处烂泥塘的坝段,还一时确定不下来,此地地势低洼,遍地流水漂垡,水下便是烂泥塘,深不可测,人陷进云便遭灭顶之灾,要在这上面挖土筑坝,难上加难,大禹一时想不出一个妥善解决的办法。

    这时长辛、竖亥调来的各国诸侯都率领民夫陆续报到,于是大禹便暂时放下了这道难题。分派玄弓、黄戈分别带领各国诸侯的队伍,把他们分派到了各个坝段上。大的诸侯国分大段、小的诸侯国分小段。大段一般二、三里长短。小段一般一、二里长短。这次一共调来了三十余个诸侯国的民夫,总共十余万人马,一字排开在百里长堤上,人欢马咋,热火朝天,挖土的,排土的,砸夯的,人来人往。

    大禹整日在筑坝工地上巡视,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干上一阵,深受各国诸侯和筑坝民夫的爱戴,大禹走到哪里,哪里便是一片欢腾的景象,工程进展奇快。

    只见那拦水的长堤天天见长,日日见高,开工十天之后,便已经初具规模,二十日后便已经大坝出平湖,三丈多高的大坝连成了一条百里长堤,俨然便是一座大城的一面城墙,将洪水挡在了城墙之内。

    站在长堤上,伯益对大禹说道:“大禹哥哥,站在这长堤上不禁让我想起了老崇伯来,他老人家的一生就以善于筑大坝、筑长堤而著名,人们都说他老人家的治水理念是堵,是围,而你的治水理念是疏是导。可是到这里,你不也是使用了堵和围的办法了吗?”

    大禹感慨地说道:“我父亲他老人家使用的堵、围的办法,也不是一无是处啊,遇到该用围堵的地方就用围堵,遇到该用疏导的地方就用疏导。这一点,在朝堂上我就曾经对大司徒舜,表达过我的治水理念,大司徒舜对我所用的疏导加上围堵的理念也是首肯的。”

    大禹和伯益说着说着,话题又回到了眼下的这段漂垡烂泥塘的地段。对于如何修筑这段堤坝,众人七嘴八舌,纷纷想办法,出主意,可是一直现在也没有一个稳妥的方案。那段豁口就象狗窦大开一样,真实地摆在那里,看见它就让人纠心,想到它就叫人头疼,眼看所有坝段都相继完工,而这个地方还没有一个着落。

    伯益冲着大禹说道:“大禹哥哥,你的手中又有天书金简玉篆,又有西王母所赐给的《召神符?》,难道那么多书的上面就没有一条能解决这段漂垡烂泥塘的办法吗?”

    说到这里,伯益又用手指着破釜湖中的一座小岛说道:“大禹哥哥,你看那座小岛在那湖中孤零零的,离这堤坝又不算太远,如果你能把它牵到这里来,不是恰好能堵住这个缺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