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3章 点灯会

    虞雯手里提行李箱,在人群中如江河中的一叶扁舟,左右摇摆。

    终于熬到下了火车,她扶正了眼镜,拿出手帕撒试额头上的冷汗,等缓过气来才记起赶往沪上报社报名。

    她二十二岁,刚刚从国立北京大学毕业。和很多同龄人所学的专业不同,她没有选择文学类专业反而学习枯燥冷门的文物鉴定。但走出校门前,恩师李沛亲手交给虞雯一封介绍信,介绍她到沪上报社工作。

    她虽有万般不情愿,也不愿意辜负老师的期盼。

    虞雯寻了一辆黄包车,赶往沪中的沪上报社。

    初来沪上,虞雯对这座东方巴黎充满着好奇,在她印象中,北平和沪上相比则显得太过安静,北平的古朴街道和四合院无一不充斥着古板,封建束缚的气息,正如同宿舍的闺蜜叶秋所说,她对北平的印象开始是古朴典雅最后则演变成压抑。

    虞雯在报社工作的日子并没有她憧憬的丰富多彩。大多数时间,她会待在报社转动着手中的拙笔写上几篇官方性的文章。沪上报社是沪上市政府出资筹办的半政府报社,基本工作自然服务于政府。

    时间一久,她倍感枯燥,幸好,主编刘桧人是挺幽默的人,在她枯燥无味的工作平添不少乐趣。她来报社这段日子,刘桧人对她可谓照顾有加,这不仅仅局限在工作上面,生活上的方方面面看顾的亦是周全俱到。

    这天,虞雯刚到报社,同事小鱼急匆匆地走来,说;“雯雯,刘主编找你好几次了,你怎么才来报社上班?”

    “睡过头了。”虞雯手忙脚乱,匆匆甩下句话,向主编办公室跑去。

    虞雯气喘吁吁地奔跑在走廊中,主编办公室近在咫尺她刻意缓下脚步。她平复下起伏的胸口,整理被风吹乱的头发,做完这些她才走向扇门。双扇门开着一扇,虞雯扶着门框往里面探头。

    刘桧人正坐在办公椅上,伏案工作。他挥洒着手中的派克钢笔。他工作很专注并没有注意虞雯的到来。

    “刘主编,听小鱼说,你找我啊?”虞雯站在他桌子前,开口说。

    刘桧人抬起头,看到是虞雯,他脸上平添一丝温柔的笑意。他给钢笔拧上笔帽,指着办公桌前的凳子,说;“雯雯,坐下说话。”

    虞雯安分坐下,本以为会因为此次迟到会受到批评,万万没想到还有另外一层原因。

    “听说你学的是文物鉴定专业,对古玩感兴趣?”刘桧人抬手扶了下卡在鼻梁的眼镜,举目看向她。

    “嗯,上学那一会儿,的确喜欢钻研瓶瓶罐罐。”虞雯说,“很多同学还嘲笑我另类呢。”

    “不要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才华不只体现在文笔上,文物鉴定亦是才华的一种”他先是褒扬一番,然后问她,“你知道沪上的十三行吗?”

    虞雯怎会不知十三行?作为沪上交行数一数二的文玩拍卖行它可谓驰名中外,虽说虞雯对十三行中的细节不甚了解,但她对位于沪上的甲秀楼知道的挺多。几年来,甲秀楼接连拍出了几十件大名鼎鼎的名画、珍贵瓷器,其中就包括吴道子传世佳作《八十七神仙卷》的中唐临摹本,以及元代赵孟頫的《红衣罗汉图》。

    甚至,十三行还署理拍卖了一件宋代珍贵的天目瓷。这几样拍卖品任意一件拿出来也是各大店铺的压堂宝器。

    “当然知道。”虞雯不假思索的回话,“报社是想开关于文玩的专栏?”

    “社长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刘桧人说,“不过,无论你在文物鉴定怎样天赋异禀,始终是纸上谈兵,不接触交行中的‘拉纤’,不懂得行内规矩,自然写不出好文章。”他说着,从抽屉中拿出一张邀请函送到了虞雯手中,“三天后,甲秀楼会展开拍卖会,到时会场豪门云集,作为沪上排得上名的报社,我们去露个面,采集新闻做个专题自是当然。”他意味深长的拍拍虞雯的左肩,笑说,“燕雀安知鸿鹄志,但如果不表现,即便是鸿鹄也会被埋没,把握好这次机会对你以后在报社的提任很重要。”

    “我怕初来乍到,对工作流程不太熟悉,会搞砸了。”虞雯心里很高兴但还是担忧工作上会出现差池,丢了报社脸面。

    “此次委派你去参加拍卖会是我费尽口舌为你争取的机会,也是我对你工作的一种肯定和期望,你如果拒绝,我会不高兴。”刘桧人注意到虞雯压力更大了,他开口鼓励说,“不用担心,背后还有我,一切窟窿我会替你补上,就算搞砸了,社长也不会怪罪你。”

    虞雯听他表态,也就没什么后顾之忧了,点头同意了。

    次日,太阳刚落入云海,朝霞似火,石秀楼更具魅力了。

    虞雯从甲秀楼前的银杏树旁下了车,仰头看到了沪上十三行名楼——甲秀楼。

    甲秀楼原先叫‘鬼道楼’修建于清光绪年间,曾是当地盐商筹集饷银为巡抚大员修建的戏楼。

    甲秀楼宏伟的规模和古朴奢华的风格自然不是寻常民居可以相提并论,甲秀楼外观三层环廊,两层楼檐,斗拱出檐飞逸轻盈,死角屋檐上分别挂着六角风铃,风荡铃响。楼正门左右有两个环抱粗的浮雕、鎏金圆柱,柱子后乃是六面格子扇门。

    在沪上这样的建筑要比西洋风格的歌剧院,哥特式的教堂稀缺的多,算是独树一帜了。

    虞雯对明清风格的建筑不新奇,话说,全国各地哪个城市比得上北平的多?可以说,她已熟视无睹了,但石秀楼和十三行联系到一块她就另眼相看了,她喜欢古董,爱屋及乌的欣赏石秀楼。

    今日的甲秀楼很热闹,楼外空地围满了各大报社的媒体、记者。拍卖会还未开始,陆续进入会场的都是古董行行内人,他们都是虞雯寻常只能在报纸上看到的商界大亨、政界官员,可见,此次石秀楼拍卖会定会惊动沪上。

    入场时间定在八时整,记者媒体入会提前半个钟头。虞雯询问身旁一位随身携带怀表的同行,了解到十五分钟后可以入场。

    此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整条街道被霓虹取代,人来人往,歌舞喧嚣。甲秀楼环廊挂的羊角灯笼点上了红烛,看上去火红喜庆,但与西洋舞会的风格迥然不懂,前者更贴近中国人的内敛。

    这时,记者群一阵欢呼,虞雯顺着众人望去的目光,看到一辆黑色的福特T型车缓缓驶来。

    虞雯暗叹,沪上的有钱人真牌面,这辆车可价值不菲,价格应该在壹万贰仟大洋左右,加油也要每升五角。给她一辆豪车,单单每个月的油费开支对于她来说也捉襟见肘了,能开上的人在沪上也屈指可数,更不是她小小报社编辑可以想象的。

    福特车缓缓在记者让开的过道间驶过,待车停下,后车门打开,王伊人走下车。

    虞雯心想此人应该是今天拍卖会的主角了,她时刻将目光放在那男人身上,心想他究竟有什么过人处。

    王伊人身材高大,一身黑色的西装穿在身上特别有气质,他鸭舌帽压得很低,即便如此,依旧掩不住轻佻却英俊的面孔。

    他不惧镜头,谈笑自如,嘴角上划间,表露纨绔子弟的轻浮。

    王伊人是十三行前大掌柜王万千独子,十三行外滩区分掌柜。

    他仅有二十七、八岁,如此年轻有为,必然是依仗身后的名门世家王家。在沪上,王家不单在交行是领头羊,纵使在政、商两界人脉亦是广泛,地位自然不可动摇。

    “咚,咚,咚”甲秀楼挂有的一口铜钟被敲响了三次,石秀楼六扇扇门打开了三扇。

    钟鼓楼上一般摆着铜钟和大鼓,在古代一般用来报时,而甲秀楼上的铜钟却和十三行规矩有关,每逢重大拍卖行入场都会敲响铜钟。

    记者们拥蜂进扇门,顿时意识到十三行的气派之处。放眼望去,整个拍卖场地由戏楼改造而成。楼内部保留戏楼装潢特点同时稍作改造色调突显十三行行规的森严风格。整个拍卖大堂坐北朝南,正中为六扇朱漆扇门,进门后可见会场东西面阔三间,南北进深十四檩。拍卖池正中罩棚为池座,南面是拍卖台。

    拍卖台北、东、西安设楼座,进深一间三檩,拍卖台二层设披檐,台顶设了木雕花罩,侧面有架空木梯上二层包厢。

    整个拍卖会场古朴风浓烈,外加梁架明露,彩绘严谨,威严十足。这与十三行拍卖会的严苛规则一样,威严十足。

    十三行拍卖会竞拍规则是王万千宗法交行行规所制定。正所谓,三百六十五行,行行有规矩,首先遵守的第一条就是上下、长幼、宾客有序;拍卖会场人员的身份地位可以通过坐席一目了然,按照古代礼仪,帝王坐北朝南,臣子座南朝北,十三行也延续了这个礼制。场地南面只设二楼一座,楼下不设座。东、西、北楼上楼下各有一座,不过,仅有南面护栏后的座位上悬挂着一个六角羊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