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八章 生子当如

    今天的更新。

    不额外说别的了,我补充了一下书的简介,或许能够更加清晰地让大家明白本书的定位吧。

    ~~~~~~

    隔着传达室的窗户,钱长友向里面的人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那人往院子里一指,说道:“钱锦洪刚刚和几个人往机关食堂那边去了,你自己过去看看吧。”

    钱长友顺着那人指点的方向跑了过去,转过花坛,刚好看到爸爸钱锦洪的背影,他连忙喊了一声。

    钱锦洪闻声回头,见是自己的儿子来了,便和身边的几个人解释了一句,独自站在那里等钱长友。

    “你怎么才过来,早班车应该早就到了,我还以为你回林场了呢。”

    “我昨天在同学家呆了一晚上,今天上午搭着他家卖店进货的顺风车过来的。”

    钱锦洪点了点头,没再细问,“还没吃饭吧,正好跟我到食堂吃点儿东西。”

    两人进了食堂,里面吃饭的并不太多,先前那几人已经占好了位置,他们直接走了过去。

    “老钱,这是你那个最小的儿子?”

    说话的人钱长友认识,叫卢瑞祥,好像是和爸爸同一年退休的。自己上高三那一年,正好林场子弟小学黄了,侄子钱林就转到县城上学,赶上爸爸退休,也就留在了县城里看着钱林。那时候卢瑞祥天天找爸爸一起打麻将。

    钱锦洪笑着点头,又给钱长友介绍了一下这些林业局机关里的干部,钱长友连忙一圈“叔叔”“大爷”叫下来,大家又照例地夸奖了一下钱长友机灵,最后总算是寒暄完了。

    说了这么一会儿的话,要的东西也陆续上来了。他们叫的是锅贴,这可是钱长友最喜爱的美食之一,没想到这里的伙食还真不错。

    少年人听成年人饭间闲聊,通常都会觉得十分无趣,可钱长友是个例外。这些干部们闲谈的好多内容,不但让钱长友重新了解这个时代身边的社会情况,也同时勾起了他的一些记忆,再对照十几年后对这个时代的零星评论和总结,倒是颇有收获。

    这些人当中,有好几个去过南方出差,说起那边的发展,啧啧赞叹;又谈起林业局这个清水衙门,摇头叹息,再扯到现在好多东西在开始涨价,家里孩子多,工资不够花,最后又评点某些下海经商的熟人,人家在海里扑腾有赚有赔,他们在桌上说笑毁誉参半。

    钱长友嘴里慢慢地咀嚼着碟子上的锅贴,心中却在细细地品味着这个时代社会中的百味人生。

    随着有人陆续吃完饭,大家的话题又扯了回来。

    卢瑞祥对钱锦洪说道:“老钱,你家在县城也有房子,怎么不把你家小子转到县城来上中学,我大儿子今年刚好成了八中的教导主任,说不定可以帮上点儿忙。”

    钱锦洪放下筷子,笑了笑说道:“我那个老伴啊,过日子太仔细了。二小子结婚那时候,就因为多买了一套房子,我事先没跟她商量,现在气还没消呢。她就认准了,林场生活方便,不肯搬到县城来。现在那套房子还没有收拾利索呢,我自己一个人在那儿一个星期里呆几天还行,要是我家小子过来上学,好多事情我都没法安排。再说了,老伴毕竟在林场有个正式工作,儿子在乡里上学,由她照顾也省心了。”

    卢瑞祥点了点头,“那倒也对,在县城里,要是自己家想吃顿饺子,得分好几锅下,可在乡下,一锅就都煮出来了,过惯了乡下生活,还真不习惯来县城。”

    钱锦洪点了点头,“这县城里的生活,也就像那些年轻人,两口子自己过,那才能感觉到方便,我们这些老家伙落伍了,享不了那个福了。”

    大家笑了起来,纷纷点头称是。

    钱长友暗自无奈地叹息,好多事情都是阴差阳错地纠缠到一处,错过了某些机遇。现在的自己是很想到县城来上学的,这里的初中和高中,师资力量都比乡下强,各种信息来源也方便,至少想要看报纸的话,不会没地方找了。

    既要改变人生的轨迹,又不能给家人徒增困扰,还是得靠自己来完成啊。

    原本吃起来汁多味美的锅贴,忽然变得有些无味起来。

    人多吃饭就是罗嗦,他们这一桌一直拖到最后才吃完。钱长友看了一眼旁边的桌子,早就收拾利索了。一个很富态的中年妇女站在不远处的吧台边,正满脸带笑不时地招呼着自己这一桌。也不知道这个食堂有没有承包出去,这些机关干部多少管点儿事情,还真不是那么好招待的。

    回到机关大楼的时候,钱锦洪将钱长友直接领到了财务股的办公室。里面很宽敞,有三个办公桌,靠墙立着一排文件柜,另一边靠墙放着沙发和茶几。

    钱长友抱着书包坐在沙发上,“爸,你现在还没有到上班时间吧。”

    钱锦洪看了一下表,“还有半个多小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