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六章 柳暗花明

    李质成心里知道古人的男女之防,虽说北宋承接大唐,犹有大唐开放风气,不过较之前代已有所收敛,想到这一层,李质成更是头痛,不由苦笑,自己与金璇滢的误会是解释不清了啊!

    事已至此,再胡思乱想只是徒添烦恼,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今天这书是铁定看不下去了,于是便想要出去走走,透透气。有心叫上金璇滢一起吧,想来又不妥当,只会让误会越来越深,虽然自己对金璇滢有意思,毕竟知书达理,温柔贤淑的女子在后世不多见,本朝也属珍稀啊,在没有确切知悉金璇滢的心意之前,李质成决定不再贸然去见金璇滢。

    大宋开国不久,虽仍能称其为天朝上国,也勉强算的上国泰民安吧。但是表面光鲜之下,实则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内部的问题层出不穷的暴露出来,大臣们互相结为朋党,以结党为荣,互相倾轧。且因为真宗朝的澶渊之盟,加之连年与西夏大动刀兵,国家财政出现严重的入不敷出,致使北宋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本朝真宗皇帝赵恒的劝学名句,意思是读书人当上进读书,考取功名。考取功名后,财富和美女自然唾手可得。其目的在于鼓励读书人读书科举,积极参政治国,以期招徕贤士,治国安邦。

    这句诗虽然有着鲜明的功利倾向,但却胜在语言通俗,说理明确,一下抓住天下读书人的软肋,特别是寒门子弟。以后一千多年里,国人以勤读书为第一要务,以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首诗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想清楚其中的关节,李质成终于决定还是不想冒险,走传统的读书科举之路。毕竟,当李质成还是李天骥的时候,可是经过久经考验的应试教育宠儿,对于考试这种事儿,就算不是十足的把握,怕也有八九分胜算了。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北宋,每位读书人在中举做官之前,都少不了友人的鼓吹、师长的提携。并且一旦他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必然要对相关利益群体进行反哺。师长、故友、同知、同年……这些人团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团体——朋党。随着官员品级的提升,朋党队伍必然日益巨大,稍有不慎,引起帝王猜忌,必然是灭顶之灾,按照后世所知的历史,这些都是并不遥远,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思来想去,没有头绪,李质成抬头看了看,居然是“潘楼”,就是金大第一次邀请自己吃饭的高级酒楼,不禁有些饥饿感,不过习惯性的一摸口袋,应该是长袍的夹层,竟然没有带银钱,遂欲离去……

    不过,就在他临要走时,上次招待的伙计,不知从什么地方窜了出来,径直向他走来招呼道:“李公子,好久不见?快进店来。”

    正踌躇间,伙计算是看出来了,讨好似的迎着李质成进了楼上雅间,并告知李质成说他是“贵客”,自会跟掌柜的去说,让自己不必担心。

    坐在雅间,想着自己初到北宋,寄人篱下,几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如今这上等酒楼的伙计却因为金大的财力对自己百般讨好,若自己以后登科后,做到封疆之臣的位置,岂非又是别样光景了。

    想着想着,思绪渐远,目光迷离之间,有感而发,不假思索,一句诗脱口而出:正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好句好句!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短短数十字间写尽了前途的光明希望,又暗含了事物的消长变化的哲理。不知何人,却能作出此句,能否上来让老朽一观?”

    突兀的一声将李质成从思绪中拉回现实,不过听得此声,李质成并无不悦,起身移步就往旁边雅座径去,雅座并无其他人,只一文人模样的红脸老翁坐在雅座正中,独自饮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