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病愈后如何重返社会

    心中的疤痕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征集10位志愿者,告诉他们,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的反应,尤其是面部有疤痕的人。

    化妆师首先在每位志愿者脸上画了一道血肉模糊的伤口,并用镜子让他们看到可怕的自己。随后,心理学家收走了镜子。

    过了一会儿,心理学家又说,为了让伤口更逼真,需要再涂抹一些粉末。事实上,化妆师没再涂抹任何粉末,而是用湿棉纱把假伤口彻底擦干净了。

    不知情的志愿者们被派到各个公共场合,回来后,他们向心理学家陈述了各自的经历。他们的感受出奇地一致:陌生人对他们惊讶、厌恶,缺乏善意,总是很无礼地盯着他们的脸。

    这个实验的结果甚至让心理学家也很震惊:人们关于自身的错误认识,竟然如此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感知。他们的脸上本没有疤痕,只因将“疤痕”刻在心里,才会感受到外界异样的眼光。

    换句话说,所谓外界的眼光,只是你内心的投射。

    这个心理实验对于抑郁症患者应该是有启发的。许多患者病愈后重返社会,最担心的问题是:人们将如何看待自己?是好奇、同情、怜悯,还是歧视?

    都不是。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没有人那么重视你。你所理解的别人的态度,其实是你对自己的态度。如一句西谚:“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

    如果你为此忐忑惶恐,需要改变的是你的内心。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目光。

    打消病耻感

    接下来,我以自己为例,说明如何战胜内心的畏惧。

    这种畏惧确实曾经存在。记得病中,同事带我去看某大型医院一位著名神经内科医生。这位和蔼的女士在家中接待了我。她向我讲解了一些知识,嘱咐我尽快好起来。“别拖久了,拖久了不好,”她犹豫一下,“怕吓着你……病在身上,总得找一个出口,搞不好会转成癌症……”

    后来,又谈到康复问题:“抑郁症患者有一种‘病耻感’,害怕和人接触;越怕和人接触,病越好不了,恶性循环。重返社会很难。”

    不过,事实证明,病愈后重返社会没这么艰难。

    2012年7月19日,我用药见效后当晚,向胡舒立(财新传媒总编辑,本书序作者)报喜。第二天上午,舒立即安排我去办公室。尽管犹豫、忐忑,我还是一咬牙,迈出了重返工作岗位的第一步。

    这是重要的一步。坐在久违了5个半月的座位上,看着办公桌干净、整洁,一如旧日;同事们看到我,简单问好,并无特别的关注。

    午饭时,我把病中的经历和感受说了一遍。王烁(财新传媒主编)饶有兴味地听完,说:“你应该写篇文章,标题叫‘地狱归来’。”

    当晚,我想起王烁的话,信笔一试。尽管5个多月没写东西了,我高兴地发现,思维功能并未受损,甚至更好。

    这篇文章对于我重返社会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它,我告诉朋友和同事,为什么我消失了数月。从此,大家不必再有好奇和猜疑;我也不必再费口舌解释。

    我知道,很多患者特别忌讳提自己得过抑郁症。他自己讳莫如深,同事朋友们在他面前也只能小心翼翼,假装不知道。演戏太累,给自己、给他人都无端增加了很多压力,何苦?

    没什么不好意思的。首先,这不丢人;其次,即使丢人,大家忙于生计,谁顾得上你?即使有几个闲人盯着你,他们的兴趣又能持续几天?

    不能撤除之手

    最重要的,不是别人的眼光,而是自己如何长期保持身体状态的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