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卷一 海棠初着雨 87.太和门

    87.太和门

    做得了饭菜后,大家吃喝罢了各自去午休,姚海棠是心里有事儿睡不着,虽然她也困了。困但是一沾枕头还是清醒的,她只好坐起来,然后又手残地把窗户打开了,窗外只有空空的巷子和细碎的雨声。

    一阵风从窗口灌进来,吹得她浑身上下冷嗖嗖的,已是三月中,本该是春暖花开最宜人的时候,却因为一直下雨依然冷得像是冬天。颤抖着手合上窗,揉了揉冻得僵硬的手指和脸,姚海棠咕哝了一句:“没出息。”

    说罢整理了衣服,穿得暖暖和和的朝楼下去,太平院的人一见她又要出去,就问明了她去哪儿:“太和门。”

    太和门就在太平院外,一和一平,太平院的人一听说她要去看太和门,非常爽快地拉来了车马:“好在今天雨小了些,想看太和门上的花纹就容易得多了,其实最好还是月夜来看。”

    这月夜观太和也是景城一景,有不少诗人画家为月夜观太和题诗作画,但在姚海棠看来,那无非是些歌功颂德的东西。试想一下,故宫是很美好,可故宫的城门也就那么点儿味道了吧

    缓缓行至太平院外,马车并没有停下来,只是姚海棠却头一回见识到了这太平院的所在,从前她看到的多是分设在各自处的院子:“太平院和普通的衙门也没什么不同嘛,这样看着和刚才见过的吏部衙门没什么区别啊”

    闻言,太平院的人说道:“有区别要是能从外边儿看出来,那就不叫太平院了。”

    “那倒也是,不过你们的衣装车马都不像普通衙门,人一出来就坏了味儿了。要哪天真能隐于百官群臣之中,那太平院才真正能算是一柄利刃。”姚海棠感慨地说了一句,她总觉得这些人应该是潜伏在平常的生活里,随时等着抓别人违法违纪的把柄,然后将人绳之以法。

    “那天姚姑娘不是说最可怕的不是吃饭时看到碗里有一条虫子,而是在饭里看到半条虫子么。这看得到的半条就是太平院的衙署,看不到的已经在肚子里了”太平院的人答这番话时非常自信,足见对太平院这些人都是很有归属感的。

    越过太平院大约一刻钟就到了太和门外,太和门外并无重兵把守,但是隐藏在太平院外各处的箭弩随时准备把可疑之人射杀于太和门外。太和门外的守卫远远看到太平院的马车来了各自不动,只是偶尔能听到轻微的箭弩归位之声。

    “姚姑娘,到了。”

    随着这一声,姚海棠挑开了帘子抬头去看太和门,太和门上果然有和她今天上午在四仪八方那儿看到的一模一样的花纹。与其说花纹,这时再细细看起来,不如说是图腾一类的东西,只是四仪八方台那边时长日久,多少有些模糊了。

    “这个有没有什么说法,我看着应该是另有意义的。”姚海棠这时才觉得有太平院的人在身边真安逸,简直就是一人形百度,想问什么只要一张嘴就成,比百度可智能多了。

    其实这个问题,问京城哪个百姓,大概都能说出一二来。不过太平院答这问题,绝对是最简单明了直接的:“这是四方古神兽,相传千百万年前,四方古神兽合四为一,最终成了这个模样。”

    “哦……我明白了”怪不得她觉得眼熟,这是中国神话传说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图腾化形而成。并不是具体的动物形象,而是图纹,四个绞在一块儿,不说破她还真是看不出来。

    这就像龙一样,是各方征战后合而为一的一个图腾,只是这四方古神兽是在神话传说里合而为一的:“等会儿,中间那是个什么,好像上面也有花纹?”

    顺着她的手指看过去,太平院的人见指的是四方古神兽中间的圆珠子就答道:“山河日月珠,神话传说中这一颗珠子,有四时景致,山河日月。只是谁也没能看出来,也没人能说出来这怎么做出来的,在神话传说里也没有来路。”

    小珠子有四时景致、山河日月,那微雕就可以表现出来,并不是太神奇的东西,只是在这样的时代里会让人觉得奇妙而已:“原来是这样啊,太和门上的东西一直没修缮过吗?”

    只见太平院的人摇头说:“当然不是,东朝立朝之初就修缮过了,当时这里已经残破不堪了,周朝后期国为空空,连日常的开支都开不出来,哪有银钱来维护这些。”

    “换下来的东西在哪里,还能找到吗?”姚海棠觉得现在的人既然看不出来,当然也仿不出来,所以肯定那颗珠子还能透露不少信息。

    “在太平院的库房里,太平院的衙署从前是工部的,不少东西都还存在那儿,工部的人不来要我们自然也不会给他们去送。”太平院的人说完又问了一句:“姚姑娘要去看?”

    想了想,姚海棠说道:“嗯,去看看吧。”

    既然出来了,就要找着点儿答案,不能白瞎了不午睡的午睡时光啊

    这时乔致安不在太平院里,所以姚海棠非常自在地坐在那儿等着看山河日月珠的原本。只是她没想到弄出来的有十几颗,一一摆在她面前时,她直接就反应不来了:“怎么会有十几颗?”

    “哪一朝哪一代都是要修缮的,这些东西寻常人也不敢碰,一朝一代还不都是在各处的库房里,后来东朝立朝,清点了各衙门后才把这些东西都送到了工部。”说着太平院的人又把右手边的第一颗往前挪了挪:“这是最早的一颗,按姚姑娘的话说这是最古老的一件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