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五十二章:当的上一声先生

    进了京城,这繁华的街道甩了琼州不知道多少条街。

    海娃的一双眼睛不够用了,牵着毛驴到处乱看,震惊与惶恐在脸上浮现。

    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去这么远的地方。

    车子里的海瑞稳坐如山,把帘子掀开一条缝,仔细的打量着京城。

    离开了这么多年,京城没有什么变化,还是那样。

    城中的人群熙熙攘攘,小商小贩们穿街而过,或挑着扁担,或在街边支摊。

    空气中忽的飘来一股香味,顺着香味看过去,海娃看到了街边的馄饨摊。

    口水瞬间充盈整个口腔,他不停的咽着唾沫。

    “叔,是不是该吃饭了?!”海娃看向海瑞。

    海瑞腹中也很饥饿,他看着街边的馄饨摊,想了想,从身上摸出一些品相不怎么好的铜板。

    “这样吧,那咱们就在这里吃一顿吧。”

    海瑞走下了驴车,带着海娃往馄饨摊那边走去。

    馄饨摊不大,五张桌子,一个灶台,以及一些锅碗瓢盆。

    街边支着一根幡子,上面写着“馄饨”两字。

    海娃把毛驴拴在幡子柱子上,和海瑞坐了下来,要了两碗肉馅馄饨,以及两碗面汤。

    面汤不要钱,想喝多少管饱。

    现在不是饭点,吃饭的人不多,没多久,两大碗馄饨端了上来,热气腾腾。

    海娃顾不上烫,捞起一个放进了嘴里。

    斯哈斯哈的吃着,眼泪都烫出来了。

    含糊其辞的说道:“这京城的馄饨就是好吃,香!”

    海瑞吃的很斯文。

    吃完饭,海瑞看向摊主:“要多少钱?!”

    摊主来到海瑞面前,道:“一共十二个钱!”

    海瑞取出铜钱,数出十二个,放在了桌子上。

    摊主拿起铜钱,眉头忽的皱起,忙道:“这不是官钱吧?怎么这么差?!”

    明朝铜钱私铸成风,从洪武年间开始便有私钱。

    嘉靖年间,民间铸造私钱蔚然成风,久治不绝。隆庆年间能好些,可也好不了多少。

    事实上,铜钱质量最好的是洪武与永乐两朝,但因为质量好,加上国内银贵铜贱的缘故,使得铜钱大量外流。

    这些铜钱因为质量好,成了倭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主流货币。

    海瑞清贫,日常支用都是铜钱。加之又在琼州,山高皇帝远,私钱更多。

    海瑞没有说话,又从身上摸出几个铜钱,“这钱品相是差了些,那多给几个吧。”

    摊主也没说什么,收下钱,就忙活去了。

    海瑞心中满是感慨:“唉,这铜钱的也越来越不行了。”

    “走吧,先去吏部点卯,然后去拜见陛下!”海瑞上了车。

    身后,张诚带着人一直跟着海瑞。

    他来到馄饨摊,问清了刚才的事,用上好的钱,把海瑞给的那些钱换了回来。

    摊主自然同意,美的冒泡。

    收好钱,张诚又跟着海瑞而去。

    海瑞去了吏部点卯,随后在吏部换上官服,又去皇宫拜见万历。

    ……

    文华殿金碧辉煌,角落中的铜炉散发着沁人的香味。

    海瑞站在大殿中央,身材消瘦,却笔直。

    “海瑞海刚峰,人送外号海笔架。”万历高坐皇位,笑着说道。

    海瑞一本正经,没有任何逾越,规规矩矩的说道:“臣与很多官员不和,也不喜欢迎来送往,双手下垂,犹如放笔的笔架,所以人称海笔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