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三十二章 月夜销魂

    一

    东线战场上,共和军依仗长江天堑,集中了近十万精锐在江防上,并有海军舰队协防,这条防线可称得上固若金汤。

    这支封锁江面的舰队原是迫于形势参加起义的,舰队司令张宝国与袁世凯的亲家孙宝琦过从甚密。袁怎肯放过这层关系,又重施故伎,暗中收买了张宝国。

    原本保卫江面的八艘铁甲舰临阵倒戈,一下子变成了北洋军的护航舰队,掉转炮口向江南阵地开火。共和军猝不及防下,军心动摇,终于被段琪瑞钻了空子,强渡成功。

    长江防线既失,共和军为保首都安全,把大部分兵力撤往南京方向固守。

    此时正值北洋西路军新败,袁世凯为扭转颓势,严令段琪瑞迅速打开局面,并源源不断沿津浦铁路向前线增兵。陆续投入战场的总兵力已达三十多万。

    北洋军渡江后,沿沪宁线一路向西挺进,猛插南京。在常州附近遭遇到共和军的拚死阻击,激战四天四夜,未能前进半步。段琪瑞久攻不克,转而分兵进攻上海。

    沪军都督陈其美手上只有两三万兵力,被北洋十几万大军团团围困。力战不敌,且伤亡惨重。只得接受参谋长姜政的建议,全军向南突围,退守浙北山区。

    第一战区司令黄兴急电武汉求援,石铮接到消息,立即通知了党组其他成员,在武昌城内军管会召开了紧急会议。

    第二战区总兵力如今虽已达十四万之多,但其中大部分为新收编的北洋军,要将这些降军彻底改造成革命军,尚须时日。经激烈讨论,会议认为如果现在就把这些原北洋军拉出去和段琪瑞对阵,难保不出问题,重蹈海军投敌的覆辙。

    慎重考虑后,拟定了一个方案。将第二战区部队重新整合,把原骑兵军团基础上补编而成的骑兵第九师,与川军步兵第八师、鄂军二十五混成旅、再加上扩编的特种兵大队,近四万人合编为一个军,作为增援部队。然后请示南京方面。

    共和军尚未建立军级编制,孙中山当即复电称,即刻以海陆军大元帅的名义,将这个新成立的军定名为共和国第一军,交陆军部备案。

    此后第一军横扫大江南北,踏破长城内外,所向披靡,为共和国立下无数赫赫功勋。这支部队正如他的创建者石铮一般,后被世人誉为“断刃铁军”,威震四海。这是后话。

    最终决定由石铮亲自兼任第一军军长赴南京,胡铁留守武汉。

    石铮回到住处已是深夜,猛然记起因军情紧急,未及去汉口码头为冯国璋送行。默立庭院之中,心中掠过一丝丝莫名的惆怅,

    自天津宴会初识以来,两人仅见过匆匆几面,且多是尔虞我诈、或兵戎相见的情形,说起来不应有什么深交。

    但若抛开政治立场不谈,冯国璋绝对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将领。虽然外表粗豪,却深谙兵道,爱惜士兵。直至最后一刻背叛身负重恩的袁世凯,毅然投向革命,也不是为做什么开国功臣,而是被石铮凛然正气所打动,不愿作无谓的抵抗,白白断送将士的性命。

    对一名历尽烈火硝烟的军人,尤其是像他这样已享盛名的将领,对死亡不会过分的在意,只因战争本身就是角逐死亡的游戏。只有克服死亡,才真正有资格参与这种游戏。对这些游戏者而言,真正可怕的绝不是死亡,更不是艰难困苦的环境,而是耻辱。

    荣誉,便是军人的生命。

    兵败身亡的将军并不耻辱,而临阵投降的将军,不论你有千万种理由,也是终生莫大的羞辱和内心深处刻骨的伤痛。

    这样的伤痛石铮当然了解,多日的电波交流、沙场恶战中两人早已心意相通、惺惺相惜。对这位朋友隐约总有一抹挥之不去的歉疚。

    “若不是有国家大义在前,我还会不会那样做?”石铮仰望星空,轻声自问。

    “总司令。”一个轻柔的女声从身边传来,李云不知何时已悄立在旁。

    石铮转眼望去,皎洁的月色下,这名有时甚至比男人还要刚强的女子眼中竟然泪花隐现,纯和的月光洒在她线条流畅的脸上,终是融开了最后一丝伪装。

    夜色,为何总是令人迷离?

    “我,有点难过。”李云低头避开他的视线,声音细若游丝,几不可闻。像是说给石铮听的,又像是在自语。她似乎已来了许久,此刻,只像个单纯而感伤的小女孩。

    石铮声音有些沙哑,带着点茫然,轻叹道:“其实我也不知道今晚是怎么了?”他忽然发现,在这个聪慧的女子面前,伪装是多余的。

    李云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心。“我有个问题,一直想问。”

    石铮:“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