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三十六章 大豆是咱好帮手(下)

    第三十六章大豆是咱好帮手(下)

    王氏去看一看,这才点点头,还是叮嘱了说,不能在外面玩太久这才又进了茅草屋里。

    “阿爹,咱家种豆子没?”丫丫赶紧问到正点儿上。

    “种啊,丫丫想吃炒豆子?”大郎回道。

    “阿爹,我这几日看了上回上城里买的农书,那书上说种豆子能肥田哩”丫丫装着得意的模样说道,

    “种豆能肥田?”大郎奇怪的问道,他种了这么些年的地,年年都种些豆,也没有听说过这个说法啊。

    见到阿爹不怎么信,但有疑惑就好,不要完全觉得自己是在小孩子说笑就算是成功了大半了

    “是的,阿爹,那本很厚很厚的书上说,种豆能肥田,因为豆根上有一个个的疙瘩,那就是肥料”

    大郎把手里的碗放下,黄豆是个很好生养的,只要天不寒的彻底,都能种。黄豆根上的疙瘩他小时候还剥下来玩儿,并没有老人说是肥料啊,但也没人知道那疙瘩是做什么的。问道

    “书上说的?”

    “嗯,书上说的,书上还说春夏季种黄豆绿豆做豆肥,秋冬种罗汉豆做豆肥”丫丫想了想她记得似乎是这样的,罗汉豆是冬季种的,黄豆是五六月种的。

    “那要如何做肥?”大郎记得罗汉豆根上也有疙瘩,便对这话信了几分。

    “书上说罗汉豆要在割稻前五日下种,收豆的时候豆荚豆禾都得留在地里,用犁头把豆禾都翻到地里头去沤肥,粪肥和豆肥不能一起下,要隔些时日”丫丫想了想,那种拿刚结嫩荚就压肥的法子先如今肯定是不能用的。

    “腐禾?”大郎低声问了句,然后就不再说话,又端起了水碗喝着。丫丫知道她原是不懂这种地的活儿的,说多了就有些不太合常规了。家里的粮食亩产加上秧稻米将将够五百斤,虽然拿二十一世纪来说算不上什么。可在这五沟村谁家能像自家这样到五百斤,能有个四百斤就顶多的了。

    麦收后,就是要插番薯藤的时候,往年这时候家里的番薯藤,棉花秧子早下到地里去了。可今年大郎却迟迟没有下,最后还是一咬牙,种下了两亩半的黄豆,半亩的绿豆。

    期间王氏还嘀咕了几句,可家里要说种田谁不佩服大郎。

    这些丫丫都是不知道的,家里没油,她也没那个水平把甘蓝弄成二十一世纪的那个高产量的油菜。她只能想想其他的办法把菜弄的好吃些了。

    没有油总有调料,有酱吧。这个也没有,家里除了盐巴,香料?那东西可不便宜,只是在过节庆红白喜事的时候做肉才买回来些。

    靠在山边儿能被调料憋死?丫丫首先撺掇王氏要在菜地里种上葱姜蒜。这个葱和蒜原本王氏觉得没有必要,又不能当菜吃,种着费地。耐不过丫丫的撒娇耍赖好歹是各种上了一分。

    然后就是那些香料了,虽然铺子里比较贵但山上不一定没有呢。向张大哥打听了,丫丫就就跨着挎着篮子,邀了青玉,三丫,四哥儿,五哥儿,六丫去山里。他们要找的有几样,甘菘,丁香,八角茴香,香丝菜,草果,春砂仁,沙姜,罗勒,毛柄珍菜,圆豆蔻,肉桂,荜发种种。这些不少都是中草药,张大哥以前在山上也采过,所以他们只是上山去找到张大哥说的草药所在的地方而已。

    “丫丫,我们去找这些做什么?”青玉背着背篓,跟在三丫的后头问后面的丫丫。

    “这些都是调味料,以后做菜的时候加一些进去,菜的味道就变得很好”丫丫艰难的跟在后面,怎么爬山这么辛苦。连条路都没有,四哥儿走在前面拿砍刀开路。

    青玉点头“哦”的一声又专心爬上。

    原来这麦收后道秋收前还有好一会儿,这时候家里的娃子们都还比较闲。青玉就常常来找丫丫玩儿,这不一件丫丫这一大伙儿人整装待发的,也赶着回去背个篓子,跟上来了。

    这时候日头并不太盛,山上却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绿醉人心田。几人沿着张大哥说的路线挨个儿的去找看有没有什么能采集的。一连经过了几个地方,那些药草都是刚刚抽出些新枝子。哪里有可以采集的药草,丫丫一屁股坐在一块干净的巨石上,真是累死她了。

    “怎么办?丫丫不往后去找了吗?”四哥儿额上连汗珠子都没有,见丫丫停下来,也不去开路了,回头来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