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六十六章 失之东隅

    第六十六章失之东隅

    晋帝司马炽被毒杀的消息传开,在长安的大臣们立皇太子司马邺为帝。建邺因为要避讳新皇的名字,遂改为建康。

    其实此时大部分中原士族与部分皇室成员都已南下建康,西晋早已是名存实亡了。

    自然而然,在建康站稳了脚跟的司马睿政权日益显要。新帝登基后,司马睿旋即被晋为左丞相,王导也升为丞相府军咨祭酒。

    这一日晚间,王导从丞相府回到乌衣巷,派人叫王初去他的书房。

    “我听说你曾与琅琊王世子一同讨论朝政?”王导温和地询问道。

    “恩,阿初见识浅薄,不过是随口说两句。”王初口中谦逊,心里却着实乐开了花,这么久都没有动静,王初还以为司马绍忘了此事,看来他还是很把自己的话放在心上的。

    王导笑道:“阿初不必过谦,有女如此,乃是我王家之福啊。”

    “阿叔太夸奖了。”王初听到王导如此夸奖,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了,毕竟她是凭借着自己那点微薄的历史知识才提出这样的建议。

    “阿初你可知道,今日世子说出上善若水,宽和为政之言,同僚们都大为赞赏。后来世子说这话是阿初你说的,他们都连声夸赞你呢。特别是伯仁,”或许是想起周伯仁当时的样子,王导乐道:“他喜得拍着肚子对阿叔夸说他一见你便知你绝非等闲,假以时日定能远超我辈。”

    想到周伯仁乐呵呵地拍着他那‘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的大肚子的模样,王初不禁扑哧一笑。只是他这话也太过誉了,且不说日后王初有没有能力为政,只看眼下她的心思从未放在政治上,她所求不过是能安稳度日而已。

    这时期女子随父兄参军的有之;女子承袭父职领兵打仗的有之;上层妇女中为在朝为官的夫婿阿父出谋划策的亦有之;所以王初对朝政发表看法,不仅不会引来非议,还会令人赞一声王家女儿果然聪慧。

    之所以能换来朝臣们的交口称赞,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朝中大部分官员都是出自上品高门,这些话全都对他们有利,他们自然是极为赞成的。司马绍没有单独对琅琊王提议,而是当着众大臣说起,用意恐怕也是在此。然而明知此言一出,人心尽得,司马绍却如实告知众人这是王初的话,他只是转述。

    王初庆幸自己没有看错人的同时却有些悲伤,终有一天司马绍与自己会因为王敦而不得不站在对立面,即使他念旧情赦免自己,恐怕再也不能如此时一般毫无芥蒂的交往了。

    况且刘隗是琅琊王一意提拔的大臣,司马绍当着众人说出这话,父子之间的嫌隙恐怕也会日渐增大了。以他的聪明才智,绝不会想不到,但他依然这么做了,正说明他心胸豁达,并不是一个只会为自己考虑的自私之人。

    可悲的是这世间之事向来难以两全,王初叹了口气,又问道:“那琅琊王怎么说?”

    “琅琊王倒是没说什么,这事还得过几日才有定论。”王导神情冷静,眉角却露出一丝笑意,他颇有信心地说道“不过依阿叔看,刘隗多半是要被弃用了。同僚但凡有一点小过失刘隗便紧抓着不放,多数权贵都被他奏劾过,如此行事太过不合时宜,”说到这儿又顿了一下,缓声道:“只是不知将来琅琊王会不会再重用于他?”

    王导的执政方针主要就是“用清静为政,抚绥新旧”这八个字,简单说来便是为政旨在力求清静,各方势力都应当妥善安抚。所以像刘隗这种不顾政局,一味严苛的行政方针,与王导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自然王导对他的倒台也是喜闻乐见。

    “琅琊王未必舍得弃用刘隗,毕竟如此尽忠职守的官员太少了。有些时候权贵们的行事也的确太出格了,琅琊王碍于局势不得不宽待些,但并不能说明他愿意容忍。阿叔凡事还是谨慎些好,若是对权贵豪强过于优容,琅琊王那里恐怕会对阿叔生出嫌隙。”王初条理清楚地分析道。

    与司马睿的首席谋士谈司马睿本人的真实想法,确实有班门弄斧之嫌。但王初知道日子久了,居于高位的人都会对身边人产生戒心,若是这个身边人权势过重,又偏偏尽得人心的话,那相应的戒心也就更重了。何况司马睿有今日全是倚靠王家与众世家,他心中未必没有疑虑,权力不能尽数掌握在自己手中,便是睡觉也睡不踏实吧。

    王导听出王初的意思,生与处在政治权力中心的世家高门,孩子们终日耳闻目染的,要是丝毫不懂政事才叫奇怪。但她小小年纪能看到这一层,却是非常难得的。

    他赞赏地笑道:“阿叔明白,但阿叔一心只为了琅琊王打算,他不会对阿叔有甚么疑心的。”

    王初想您现在是自信,毕竟司马睿与皇位之间还有些距离,他还需要你与王敦的支持。等他能够登上皇位的时候再看,第一个打压的就是咱们琅琊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