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170章 此书与功名毫不相干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一路看到了不少实用之技艺,实用之学问。

    “先生,那个时候就已经看到了,实用之学可以为民所用有利于天下?”

    “是啊,从那个时候,我就萌生了写书的念头!”宋应星回复道。

    一起赶考的两位兄长,也是帮助了他不少。

    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宋应星可是有两位知己实在是难得。

    三人都是同期举人,进京赶考自然是想要成为进士。

    当了进士之后就可以在朝为官,想着可以造福百姓。

    特别是宋应星想着为官之后,就可以利用他的所学为百姓增收。

    只是没有想到第一次进京赶考就遇到了科举舞弊的事情,当然作弊之人以及那些涉事官员都被处理。

    三年后,兄弟三人再一次进京赶考。

    涂绍煃中了二甲进士,两宋兄弟科场不顺,再度名落孙山。

    此后,宋家兄弟二人自然再次进京赶考。

    只是宋家兄弟二人一共去京城考了六次,六次都失败了。

    宋应昇六上公车十六年,已经五十四岁。

    宋应星六上公车十六年,已经四十五岁。

    六次落地,看到了世间万象与民生百态。

    宋应星也得以深入市井,得以询问到农业和手工业的各种实用知识。

    为了功名奔波那么多年,基本上都在路上耽误了。

    两人都已经年纪不小,他们的母亲自然是年纪更大,宋应星就想着要好好为母亲尽孝。

    毕竟那个时代,他们母亲真的是属于高寿,但是也架不住身体机能的衰竭,年高多病。

    子女养而亲不待,自然不想以后后悔。

    只是家境每况愈下,一人负责照顾母亲,另一人去赚钱养家。

    这一戏剧的结束,又是接到访谈间,听听专家说《天工开物》。

    同时也给后面的场景布置,留一些时间。

    宋应星六上公车,功名虽然是一无所有,但是实用之学满载而归。

    虽然宋应星说的轻松,似乎一点也不在乎,学到了很多真才实学就足够。

    但是如果不在乎,他又怎么会六上公车,花费十六年时间去考进士。

    李信还是明白的,自然是要安慰一番,当然说的也是真话。

    “先生,您可能不知道,后世年轻人已经不再以考取功名为己任!但是您的实用之学一直造福后世!”

    其实李信说的是真的,毕竟考功名也不能做官,只是为了以后更好。

    从小学到大学,何尝不是古代的童生到举人。

    而考公不就是考进士一样,竞争其实一点也不比古代少多少,甚至更多。

    只是考公一般是三十五岁为限,超过了三十五就不能考公。

    这样一些考公的人,到了这个岁数自然就要好好上班,当然,家里有矿的除外。

    有一心考公什么都不干活的,就是拼命看着考公的书籍做题目,还有一边工作一边考公。

    又何尝不像,只是环境比那个时代好太多了。

    “你说话总是能宽慰我的心!”宋应星拍拍李信说道。

    但确实高兴了很多,听到自己的书籍对后世有用,自然值得开心。

    “这句话要是让家兄和伯聚兄听见,想来会更加高兴!”

    宋应星所说的伯聚就是涂绍煃。

    《天工开物》也离不开这两人,是因为在两人的催促和支持下才能完成。

    其他两位也都已经入朝为官,还帮助宋应星补充实用技艺。

    甚至仗义疏财,帮助刊印。

    可以说,三人的关系非常的要好。

    出人出力的帮忙,多次改稿,因为有了新的技艺,还有新的发现,自然要加入其中。

    “恭喜啊!你的书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