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40章 都磨勘司判官

    庆国都磨勘司府内,年近五旬的安判官正在忙碌着。

    他就是这一世的安生。

    庆国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中书省下设盐铁、度支与户部司“三司”,称“计省”,主管全国贡赋和钱粮出纳。

    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赈灾、税赋等事务,以备国家之需;

    度支司掌管财货的支出;

    盐铁司掌管全国的工商业及其税课。

    三司之下有一个直属机构,其中的都磨堪司,掌握三司的账籍以及出入数字。

    都磨勘司设判官一人,以朝官充掌覆勾三部账籍,以验出入之数。

    安生正是都磨勘司判官,判官职级不高,但责任重大。

    因为,国君每年要对官员考课,每年一考,三年为满,而赋税数字是重要的考课依据。

    如果州郡衙门上报数字与实际相差太大,一旦上级发现,安生会因把关不严,要被追责的。

    但要查实州郡衙门的上报数据,事关考课,安生不可避免会得罪州郡官员。

    考课是用于将职位责任同官员的能力行为联系起来,以考绩的标准来约束和激励官员。

    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黜陟,以便劝善戒恶,使考绩得以发挥作用。

    考课是通过上计制度进行的。

    郡臣于年初将一年的赋税收入预算写在木券上,呈送国君。

    国君把木券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券,臣下执左券。

    到了年底,合乎标准的留任,不合乎标准的则罢免。

    正因为如此,官员欺上瞒下,伪造数据的事情时有发生。

    赋税收入主要是按人口和土地多少来确定的。

    一些州郡在计算应交银两时,往往会少报人口或土地数额,将差额收入自己囊中。

    还有一些州郡为了出政绩,在计算应交银两时则多报人口或土地数额,将差额转移到百姓头上。

    此刻,安生眉头紧皱,发现有几个州数据有异常。

    几年前钦州和肃州人口差不多,而现在钦州的人口数比肃州多了三成。

    而抚州和离州以前人口不相上下,而现在抚州的人口数却比离州少二成。

    一般来说,在时间不长的情况下,人口相差不远的两个州之间,不会突然拉开差距。

    于是,安生向中书省左丞禀报了钦州、抚州数据有异之事。

    左丞令安生带人即刻稽查钦州和托州赋税数据。

    安生知道,如果在当地官员眼皮底下查验数据,根本查不出任何东西。

    于是,安生带着都磨勘司三名下属秘密来到了钦州延寿镇。

    在一个不起眼的客栈住下后,安生四人分头前往民户进行查验。

    安生到了一个商户家,出示公文以后,一一询问了户主年龄,家有几口人,年龄多大。

    根据户主提供的情况,该户3口人,户主60岁,其妻去年己亡故,儿子30岁,孙子12岁。

    让户主签字画押后,安生又去了另一户。

    该户5口人,户主55岁,其妻48岁,儿子分别是32岁,儿媳26岁,孙儿3岁。

    ………

    安生一共走访了二十多户,其他三名手下也差不多。

    在客栈,安生把延寿镇的户籍册拿出来对照,发现问题不少。

    一是人数不对。如安生走访的第一家,户籍册上有4人,其亡妻仍在册上。

    第二户实为5人,而户籍册上则有6人,户主父亲己亡故,却仍然登记在册。

    二是年龄不对。第二户户主实龄60岁,而户籍册上为53岁。

    三是户数不对。全镇实为55户,而户籍上为60户,有5户已迁走数年,却仍列在册上。

    安生几人归纳了一下,全镇实际55户,人口200人,上报的户籍册上为60户,人口240人,足足多了40人。

    其中过了56岁纳税年龄的实为25人,户籍册上仅为10人。

    扣除不用纳税的25人,延寿镇应缴纳赋税的仅175人,而实际分担税赋的有230人。

    也就是说175人交了230人的税,极大地加重了延寿镇居民的税赋。

    百姓不明就里还以为朝庭加税导致赋税加重,怨声载道。

    安生将稽查情况封存后,又调查了几处地方,情况大同小异。

    安生听闻钦州郡守因业绩突出,连获国君赏赐,不日将获得升迁。

    这些不是安生管得了的,他只负责查账。

    而安生带人查账的消息,却被钦州郡守得知了。

    郡守带着厚礼来到安生入住的客栈道:

    “判官大人驾到,下官有失远迎!”

    安生:“郡守大人太客气了,我等奉左丞大人令办差,不敢惊动郡守!”

    郡守:“我观判官大人应该不到五十岁,却被朝庭委以重任,前程无量呀!”

    说完示意属下将礼物抬入安生房中,并道:

    “我已在镇上来凤楼备下薄酒,还望判官大人赏光!”

    安生沉思了片刻,道:“恭敬不如从命,请!”

    郡守:“判官大人先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