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61章 中秋是“秋报”风俗

    李家荣最为关心的是高粱地里套种黄豆这样的种植方法,两种作物的收成是多少?

    地主当然更关注粮食的产量问题。

    王富贵想的是这种套作模式可不可以在全村,甚至全县推行?想想就心里火热。

    等过了十几天,秋收落幕。全村都知道周家一块地种了两种不同的庄稼,收成看起来还不错的样子。

    时不时就有人来个路过,看到周家人迫不及待的打招呼,然后顺口再说庄稼的事,问问周家的收成,还有黄豆的事。

    也有腼腆的,悄悄站在一边,打量着周家的高粱穗头,比较一下自家的高粱穗头:他家的穗头要大一些,籽粒更饱满,颜色更深红……

    还有那什么黄豆,豆荚鼓鼓的,把外皮都撑破了,有一些散落,圆滚在地上。

    等黄豆荚晒的大部分张开嘴,清欢找了几根长棍子,挑了根顺手的抡起来,对黄豆秸进行敲打。

    这一举动,惹来了更多的村民看稀奇。看了一会儿后,感觉没什么技术含量,有一个大胆的就上前来,问清泉他可不可以给抡几下子,清欢把木棍递给了他。他喜滋滋的敲起来。别人一看,行啊,这活儿我也可以啊。

    一会儿,每人拿了根棍子,好玩一样敲敲打打起来。

    “噼噼啪啪~”这声音,这动作很解压啊!

    看着圆滚滚,白胖胖的豆粒随着敲打而活蹦乱跳,四分五落。激发的人更是动力满满。

    等敲打一阵后,跟着清欢把豆秸翻过来再进行敲打…然后把豆秸挑到一边摊开继续晒。用扫帚等工具把黄豆归拢到一起,晾晒到可以存放再收起来。

    豆秸晾晒后需要再经过一两遍这样的敲打过程,为的是把豆秸里的豆子敲打干净。

    村民们一看,这比收麦子和高粱容易多了。

    看向豆子的眼光更热切了。

    ……

    在众人的盼望里,两个壮劳力杠着粗大的杆称,王富贵的手左右虚扶着长长的称杆,李家荣拨着秤砣,等称杆两头呈水平状平稳后。父亲与三叔把称秆上挂着的最后一袋高粱放下来,李家荣报了一个数,清欢随着在纸上加了一笔,快速写了几下,公布最后的结果:

    (换成现代的重量)套种的黄豆亩产收成有297斤。二分地的玉米晒干后净粒重81斤,亩产差不多达到410斤,高粱亩产有312斤。

    这个数字一出来,惊呆了李家荣,惊呆了王富贵,惊呆了整个青柳村…

    惊呆了秦仲殊,宋敏慈。

    饶是心中有些数的奶奶、父亲、三叔,听到这样高的产量,也是不敢置信张大了嘴…

    唯一叹息的是清欢。

    三种作物的亩产加起来还不如前世一亩地的玉米产量。

    目前这些产量,还是尽了全家的力量,在玉米高粱上浆前追加了两次家肥。加上黄豆根系可以自造氮肥与高粱玉米之间实现养分互补,以及几场雷雨的加持,给庄稼追肥追水。

    据说整个县城最肥沃的田地,亩产也没有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