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36章 买卖是大买卖 是房子不是白菜

    九十年代初期,在一线城市,还没有明确地出现学区房的概念。但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却有了重点学区的形成。

    一些先富裕起来的家庭,愿意高价购买重点中小学附近的房子。因此,重点中小学的房源价格,先于市场已开始涨了起来。

    而常海英购买的这套小房子,所对应的中学,正是这个区的重点实验中学。

    可常海英不知道这些!虽然说几天内就可以赚到三万元!但她知道对方的价格还有一些空间。

    关键是她以不是那个寄住在姥姥家的小丫头啦!…现在以她的存款,即使在上海,也算得上是中产阶层了。

    她给对方留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并推说需要晚上和外地的母亲商量,才能决定是否出售这间房子。

    那中年人看到常海英留的手机号码,便是心中一沉!当时上海的传呼机已经普及,可“大哥大”还只是小众的!

    一则是购买价格不菲,在则就是话费太高!不是一般的商人能够承担的。因此他就觉得这单生意不好谈啦……至少对方不差钱呀!

    常海英回住处后,将今天的事情说了一下,房主夫妇也是大感意外!但还是好意劝说,如果对方能在加个一万二万的,就卖掉吧!再添上一些,都够买个七八十平方的大房子啦……。

    在随后的三天里,这位中年男经纪又主动电话联系了四次!最终将报价给到了十五万,常海英这才吐口成交。

    在房东阿姨的陪同下,他们到产权部门办理完手续。出了大厅“常海英”才好奇的询问道:“为什么这么高的价格也要买下呢”?

    那位中年男子交易完毕,也无需隐瞒什么!便将实情道出。原来,市里近期准备教育改革试点,尝试学区试点与学区划分,本着就近入学的原则。

    而这套房是公司收购的,等到五月份方案公布后,这种小户型的重点学区房,还会翻翻的上涨。

    常海英和房东阿姨得知后,才恍然大悟!于是二人也开始了寻房之路。

    阿姨是本地人,并没有将眼光盯在这个小区。而是发动关系,在各个重点学区寻找关系。

    两个月下来,她们二人共收了五套房子。其中两套是阿姨自己出的钱,但常海英明白,这都是阿姨的社会关系,才能买到这几套朝向好,户型好的房子。

    所以她也大方地将一套房的利润平分给她。这让精明仔细的上海阿姨,对常海英的好感更多些。

    她们没有费力地自己去联系买家,而是又约来了那位中年地产经纪人。他得知后没有掩饰兴奋之色……他这个行业赚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的钱!卖的找不着买的,买的又找不着合适卖的。

    可以说,只要他们手中有房就不愁卖。可关键就在于房源!偌大的上海市,他自己想要在短时间内,找五个重点学区房,而且还是好朝向,户型好的基本不可能。

    一切都很顺利,两天后,当他看完了所有五套房子后,非常满意。

    三个人就在阿姨家坦然地谈了价格。

    常海英没有隐瞒购入成本,地产经济也开成不公的报了价格。五套房子全收,原价基础上加六十万。而且他坦言告知;这个成本公司收房半年后,保守估计也差不多能歉五十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