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13章 劳动课

    上了两天课,林秋霞终于上了她们的语文课了。她感觉这种程度的教育水平,估计跟以前听说过的扫盲班差不多,老师整理了一套教学资料,又简单的开始教大家认字,对的,不是跟后世一样,从a、o、e、i、u这些教起,是直接教大家认字。

    由于现在的文化环境不好,她们更不可能教什么诗词这些,就是简单的从大、中、小、上下左右前后等这些一个一个去认识,积累。

    她们所在的省份dG省,历史上由于偏居一隅,官话普及度向来很低,建国后全国拼音普及本身也不统一,严格来说她都不知道这个时候全国普通话有没有统一标准。

    老师上语文课教认字的时候用的是方言,所以很多六十年代上过小学认字的人,最后基本也是不会说普通话。

    林秋霞庆幸自己是工作后穿过来的,要是她读小学或者上学之前就穿过来,她以后再上初中再学普通话,估计都够呛了。

    以前是读书后很多字普通话会读,但是跟父母讲的时候,老家方言不知道怎么直接翻译给她们,现在是直接教这些字的方言怎么读,普通话反倒没有了。

    自从上学后林秋霞才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这个年代人民求学的艰辛。

    50年代,根据毛主席的讲话精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并纳入到国家宪法之中。

    初期把爱劳动定为“五爱”国民公德之一,学校把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作为一项主课,组织学生下厂下乡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外。

    现在环境条件困苦就不说了,上学基本没有上一整天课的。她们每天的课程安排里面,都有专排有劳动课。

    基本都是上半天课,然后老师带队组织参加劳动,学校带领学生一起响应建设农村。再加上一个老师教几个年级,一天真正教学的时间少的可怜。

    她们农村下面的小学,安排的劳动课大多就是,种菜、种花生、种甘蔗、种香蕉、养兔子,或到学校近旁荒山挖地种番薯。

    虽然现在家家户户基本都是生五六个、七八个小孩,但是村子里人口并不算很多,荒地很多,开荒后学校种的菜园,番薯栏不少,基本每天都有农活干。

    而城镇上的校外劳动,则是到离学校不远的酱油厂、糖厂、电机厂、橡胶厂、电线厂劳动,有时候一去就是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