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四十二章 家庭农场

    第四十二章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的概念,早已出现,只是在华夏兴起,还是今年。华夏中·央一号文中将“家庭农场”概念引出,并在华夏大地兴旺起来。

    华夏多农民,华夏农业户口人数早已赶超三个米国全国人口,然而华夏农业并不发达,比起米国这般发达国家的农场经营模式,华夏的农民们如何生活,更多的还是要看老天爷的意思。

    多年前,华夏中·央一号文就以“三农”为切入点,一直延续至今,华夏国家领导人对农业、农民、农村的重视早已在华夏大地带来徐徐春风。

    青林镇本就是老式的产粮大镇,青林镇下辖各行政村、自然村更是大多已农业为主,少许距离东海不算太远村落还以渔业为主,但随着经济迅猛发展,水污染日益严重,青林镇赖以成名的青林河早已不堪重负。

    青林镇经济发展的整体转型迫在眉睫,而绝大多数本就“以天为被、以地为床”的农民们,终于迎来了农村发展的春风。

    “家庭农场”在华夏兴起,青林镇下辖各个村子更是首当其冲。柴家村更是其中的领头羊。

    柴家村村支书柴青山,从父亲那一辈起,就参与农村建设,更是在国家提出“家庭农场”的第一时间,从棣城技术学院请来农业专家,为柴家村出谋划策,在柴家村自有的耕地基础上,又承包了临近几个村子的耕地,足足八百亩耕地,分到柴家村两个大队,成立了五个家庭农场。

    柴家村的农村事业一直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上个月的时候,异变突起。

    柴家村临近的前青村、后青村、张家村、拦河村一一与柴家村中止了承包合同,更是单方面向柴家村提出了赔偿协议。

    但是当初柴青山与这几个村的村支书签订协议的时候,原本就是走个过场,大家都是一口大锅里吃饭的老兄弟了,谁还真把这种“城里人”在乎的“把戏”当回事吗。

    所以这几个村子所谓的“赔偿”加起来也不过三五千元,比起柴家村已经在相应耕地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器械装备、房屋建造来说,根本就是九牛一毛、杯水车薪。

    但是木已成舟,前青村、后青村新上任的村支书和张家村、拦河村的老支书异口同音的要求单方面解除承包合同,柴青山也无计可施,只好到镇政府请求帮助。

    镇政府将柴青山推到经管站,经管站又把柴青山推到县局里,县农业局更是以“土地确权”为由,把柴青山推到了国土局,国土局却以“家庭农场本就是承包关系、不涉及土地”的理由,把柴青又推回了青林镇政府。

    如同一个皮球一般,被人踢来踢去,再好的脾气也要火冒三丈了。

    柴青山这才找到李占山,李占山是镇上多年的老教师了,同学多、同事多、学生也多,说不上桃李满天下,终是走出青林镇也不怕。

    李占山对大舅哥的要求自是一口应了下来,前几天很是勤快的到镇长、县里跑了几趟。赶巧柴小虎那几天一直在公园项目部,倒是没有见到自己老爹。

    只是,人走茶凉、吹香拔蜡。

    李占山早已退休多年,他的老同学们也差不多到点离开了工作岗位。有几个老同事或是不在其位,或是对此爱答不理,表明应承背后却在看他笑话。

    其实同事关系本就如此,当然的竞争对手,过后也没多少人会念及旧情。你若在位,为人所需,自是香饽饽,不说人人竞相争迎,终会笑脸相待。你若不在位上,谈不上臭狗屎,却也绝少有人会去做锦上添花的事,雪中送炭更是妄言。

    至于李占山当年的学生,现今左右不过比柴小虎年长几岁,在仕途上并无几个拿得出手的高级干部,有几个工作人员对老师也不过三分钟热度,并不能成事。

    求人无门的李占山回到家中,思量几日,与柴青山对头商量过后,两人一起亲自到了几个村子支书家里。

    前青村新上任的村支书本就是李占山的学生,拦河村的老支书倒是在李占山做老师的那些年也时常走动,为自家孩子上学的事没少麻烦李占山,这会被李占山寻上门来,倒也好酒好菜招呼着。

    四下联络,最终大家伙坐在一处,在前青村、拦河村村支书的“积极走动”下,四个村子倒是提出可以把“赔偿”价款提到一万,这还是给了李占山的面子,但是暂且不说这些钱是不是真的足够补偿柴家村的损失,实际上事情并没有解决。

    柴家村家庭农场搞得正在最旺的时候,被人这样横插一杠子,真的如同“掘人坟墓”一般的无厘头。

    柴青山与李占山都没了主意,村里其他人更是大都以他两人为主,根本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人物。

    柴青山倒是四下打探之下,得到了一个消息。

    临近四个村子之所有要把土地收回,其实是因为有了下家。

    倒不是下家给的钱或物比起柴家村来更有吸引力,而是因为下家的背景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