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47章 大军出征,目标:北平!

    徐辉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便宜行事也就罢了,毕竟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便宜行事还能快速反应。但是捧毂推轮之礼!也就是建文帝要亲自扶着李景隆的车驾的车毂推车前进,这是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最隆重的礼遇!

    徐辉祖不禁感叹,这李景隆是有多得建文帝宠信啊,一出手就给了五十万大军,便宜行事之权,还要在群臣面前给李景隆撑场子!李景隆他爹岐阳王李文忠当年在太祖皇帝面前也没有这个阵仗啊。

    但是仔细想想,人家李景隆的爹是太祖的亲侄子,兴宗康皇帝朱标也得叫一声表哥。现在朱标的儿子管李景隆也得叫一声表哥,这是正经的自家亲戚,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五十万大军不放到自己人手里,谁能放心呢?

    想到这里徐辉祖也就释然了,和谁争也不能和皇亲国戚争啊,咱还是干好自己该干的事儿吧。

    建文帝又交代了一些大军出征前的事宜,此后便挥手让徐辉祖退了出去。一直等到徐辉祖的背影再也看不到了,这才朝着乾清宫的屏风后面招了招手。

    屏风后面闪出一个黑影,正好站在了大殿柱子后面的阴影里。

    建文帝朝着那人问道:“那边都联系好了吗?他们会准时出发吗?”

    “回皇上,那边收了咱们的黄金和军械,也保证了一定会准时出发。临行之前,那边还在问皇上答应的那些事情。。。。。。”黑影答道。

    “告诉他们,只要能做好朕要他们做的事情,朕答应的东西,一点都不会少给他们。”

    “吾皇圣明,微臣先告退了。”黑影消失在大殿的阴影当中。

    建文帝看着黑影的方向许久未曾说话,半晌后才露出了一个阴狠的眼神。轻声说道:“想从朕这里拿东西,得看你们有没有这个命了。”

    二十天之后,五十万大军紧赶慢赶,终于在七月底前集结在了京城郊外的校场。这次集结的规模更胜上一次,部队的层次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光有骑兵、步兵,还特别加上了火器营、攻城器械,后勤车队,可以说,全国的精锐尽集结于此,这就是大明朝最强的武装力量了。

    建文帝穿着明黄的龙袍,骑着高头大马,骄傲的从各部队前走过,检阅部队的同时也在让全军明白一点,他才是大明朝的主人,是全国武装力量的核心。之所以没有和上次一样穿盔甲,也是为了堵住那些文官的口舌,省的到时候言官说他重武轻文,穷兵黩武的奏章又和雪片一样飞进宫里来。筆趣庫

    随着点卯的炮响,建文帝真的为李景隆行了捧毂推轮之礼,算是结结实实的在所有武将面前,为李景隆进行了一次背书。在无数双羡慕的眼睛注视下,李景隆从建文帝手中接过了大将军的令旗,也算是彻底的掌握了这支令人生畏的武装力量的指挥权。

    台下的徐辉祖见到这恢弘的场面,不禁心中徒生感慨,要不是因为朱棣是自己的姐夫,或者如果燕藩没有起兵造反,他没准也能有机会拿起令旗,指挥这样一支精锐的武装,和自己的父亲一样,到塞外草原,和那些来去如风的蒙古铁骑过过招。只是他的心中,除了这些豪情壮志,总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什么不对劲。建文帝召集了五十万的大军,难道只是为了攻打燕藩?毕竟五十万大军全部展开,平推过去也足够把朱棣耗死在北平城下了。又或者说,建文帝召集了全国的军队,除了燕王,还有其他的目标?

    只是还没等到他想明白其中隐藏的细节,就被台上建文帝再次说出的那句“勿使朕有杀叔之名”给惊掉了下巴。

    “陛下啊。。。。。你可长点心吧。难道说换了李景隆,这事儿他就能给你办了吗?”徐辉祖迎风而立,他感觉自己的眼角有什么东西流过。。。。。。难道是自己被台上的建文帝给蠢哭了吗?

    五十万大军,带着建文帝的“殷殷嘱托”,带着徐辉祖流泪的望眼,带着文官集团毕其功于一役的希望,缓缓地向着北平开拔而去。

    曹国公李景隆满怀信心,五十万大军,挥鞭断流的实力,一人一口吐沫也能把朱棣淹死在北平城里了。如果这次北伐讨逆成功,无疑是给自己捞到了一个极大的政治资本,没准还能让自家再出个世袭罔替的公爵位置呢。

    按照李景隆的既定目标,大军将于半个月后,也就是中秋时节,到达北平城下。再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拿下北平城,生擒朱棣一家,差不多十月底就能从冰天雪地的北平回到温暖的京城。只是他不知道,在1200里外的北平,他将会遇到一支什么样的军队。也不知道迎接自己的将是什么样的命运。

    还有一件事情让李景隆很是困惑,在他出发的那天,建文帝专门面见了他,给了他一个密封的锦盒,说里面有一道圣旨,但必须在九月初五那天的午时三刻才能打开。这道密旨让李景隆心中如同被猫抓一样被好奇心所折磨,但是他依然不敢打开这个盒子,那可是欺君抗旨。李景隆想了半天也没有头绪,索性就放弃了。管他呢,没准九月初五那天自己都已经拿下了北平了,这道折子没准是给自己庆功的也说不定呢。

    李景隆任讨燕大将军的消息,朱棣在建文帝的圣旨发出之后十天内就已经收到了,没办法,谁让徐家还有个能够自由出入五军都督府的徐增寿呢。朱棣收到这份消息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和道衍、张玉他们一样,嘲笑建文帝的“慧眼识人”,李景隆是什么成色,他太清楚了,要不是岐阳王好歹是自己家里人,朱棣都要怀疑当年李文忠是不是把孩子抱错了,就因为李景隆虽然嘴上说起兵法头头是道,可实际带兵真的就只有两个字“拉稀”能够形容。

    但等到自己冷静下来之后,朱棣多年的战争直觉让他觉察到了一丝及其细微的异常。如果说上次让一个六十多岁的耿炳文来和自己对阵体现了建文帝的轻视。那这次派出了足足五十万大军又让朱棣觉得建文帝是不是过于保守和谨慎了,光对付自己,用五十万大军是不是有点过分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