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16章 高中啊!该做什么

    第16章高中啊!该做什么

    县立高中。

    从年初进入高中,算起来孙少平已经快度过两个月的高中生活了。

    自三月初孙少杰回来,兄弟俩见过面以后,少年改变了许多。

    这个时候的高中极不正规。

    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这时期上大学是推荐制,能否上大学跟学习成绩无关。

    两年高中毕业后,所有学生无论什么出身,都得各回各家参加社会劳动。直到参加劳动两年以后,才会拥有被推荐进入大学学习的基本资格。

    而且大学也并不面向高中招生。

    各行各业人员都有被推荐的资格,并不像后世那般独独面向高中学生。

    只要达到“政治思想优秀、身体健康、有三年以上的实践经验、年龄差不多二十岁且是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均可参加大学生学员招收。

    标准简单,似乎人人都有机会。

    但以每个县还分不到一个的概率,又有那么多单位参与竞争,最终能上大学的能有几人呢?

    更何况还是推荐模式!

    推荐啊!有太多文章可做了……

    所以,毋庸讳言,高中就是全国所有学生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

    上大学根本就不能列为人生必选项!

    正因为诸如此类原因,无论来自县城各单位,还是来自各公社各村的学生,高中生涯就是奔着为获得更多工作机会,提前走向社会准备的。

    简而言之,就是混资历。

    认识更多的人,编织出一个遍布整个县区的关系网,为以后的工作或者生活创造最便利条件——这才是让高中学效最大化的最佳做法。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既然没希望,不如退而求其次。

    认识到这一点越早,收获就越大。

    然而,这些认知靠学生自己体会几乎不可能,父母前辈们的谆谆教导,是最为便捷和重要的途径。

    可拥有这类认知和眼界的父母又有多少呢?

    这就是孙少杰可以起作用的地方。

    风起于青萍之末。

    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的就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当然了,学习其实也可以列为这时期高中生涯的其中一种收益。

    无论数理化外,或者文学音乐,或者各种其它技能,如果真能学会一两种——比如原来的孙少平那样,利用机会接触更多的文学书,从而开阔眼界,也算是一种有价值的收获。

    只是相对于前者,就成效来说,就大大不如了,因为这时的学校,并不提供类似的学习条件。

    想要学会那些,只能依靠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

    愿学,主动去学,还要有点经济实力,再排除中间干扰,最后加上几分幸运,才会有那么点可能的成功机会。

    所以,孙少杰才给两个弟弟学习基金,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并鞭策他们主动去学习数理化外等知识,为很快就要到来的恢复高考做准备。

    相比起来,甚至社交都是次要的。

    因为如孙少平这样的,想上大学只有七七、七八、七九三次机会。

    而且以七七年最大。

    谁让他是倒霉蛋呢!

    五八年出生就赶上饥荒年代;到八岁能上学了,已经六六年;七七年教学秩序终于恢复了,他却要毕业了……

    结果迎头就赶上了恢复高考。

    纵然获得了机会,但肚子里没货,白纸对青天,他又能怎么样呢?!

    他们这几代学生,初、高中的基础太差,根本无法和老三届学生们匹敌。

    但即使如此,恢复高考以后的前三次,也是他们最大的机会。

    尤其以七七年那次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