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69章 小农机

    第69章小农机

    接下来的三天时间。

    孙少平和田晓霞忙着在县文化馆排练,少杰则泡在了农机厂,从下料到加工,再到组装,全程跟进揉丝机制造。

    这个年代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地各行业几乎都是从零起步,从无到有,自我发展。

    但手握白纸好作画,一个理论体系指导下,全国集中力量办大事,资源不缺,所以极为讲究配套。

    比如学校都配篮球排球,县县都有文化宫,公社都设农技站,几乎村村都办小学,办成人夜校,都酿白酒……

    原西县尽管穷,尽管小,但以粮为纲的年代,农机厂还是有的。主要就是代销、制造、维修各种小型农机设备,给全县的农业生产做配套。

    同样,由于历史原因,生存环境逼迫,人的作用被发挥到了极致。

    个人技能代替机器,除非不会,只要会的,几乎人人都有那么一两手绝活,而且高手众多。

    其中特别高明的,能力更是出众到让人瞠目结舌,以为神技。

    比如白鹿原里面的那个车木匠。

    他打制的木轮子牛车,“即使木质糟朽,轮子磨断,卯榫木楔也不会松动半分”,尤其手工旋制车轴的手段,更是核心技能,吃饭本事,不传之秘。

    如斯类人,多年传承下来,全国各处,行行业业,车木匠比比皆是。

    其实,真要说起来,都是生活、环境所逼。对后世来说是技能,对此时的人们来说,那是吃饭的本事,是饭碗。

    饭碗跟技能,确实多不能类比。

    这时考驾驶证,往往历时一年以上,因为司机必须要掌握修车的本事。

    说起来你能信?但这就是事实。

    所以,稍微像样儿的单位,差不多都有那么几个核心人才,依之为镇厂之宝。这些神人也不负众望,关键时候那是真给力,排忧解困,从不拉稀摆带。

    原西县农机厂也不例外,里面就有那么几个厉害的神人。

    有他们在,愣是在三天时间内,根据图纸,用手工敲出来一台揉丝机。

    “好了,可以试车了。若是可以,就能下料,用设备快速生产了。”

    万事开头难。

    有了第一台,后面真的很容易。尤其是对揉丝机这样简单的设备来说。

    推到开阔地,打开支撑固定,接上农机做动力,各种功能空转测试,运转无杂音,无振动,一切良好。

    抱来棉花杆、青玉米杆、红薯藤、豆秧、花生秧,甚至干麦秸打湿,完美按照设计要求实现各种铡切、粉碎。

    过程中无缠绕,无卡机,无死滞等现象,粉碎度合乎要求,并且机器带动起来很轻松,并不费力。

    只不大一会儿功夫,揉丝机前面,出料风叶就吹出一座碎料小山。

    一众人齐声欢呼。

    于是,向上级通报消息,庆祝。

    原西县难得有独属于自己的拳头产品,还是开创黄原先河,是件大事。

    “喜报!喜报……”

    工厂大喇叭声音想起,农机厂新产品——揉丝机试机成功,欢声一片。全厂大庆。不等上级的消息下来,工厂食堂已经开饭。

    破天荒的杀了一头猪,配上粉条白菜豆腐二合面馒头,参加制作的师傅工人管够,工人们已经率先嗨起来了。

    “牛师傅,厂里没想过生产小型农机吗?就是可以翻地、起垄、播种,一人操作,轻便耐造,两三个人就可以抬着走的那种小型机械。”

    牛师傅有些惊奇。

    “现在都是往大里做,最小的也就是手扶了,咱们这里就有从外面进回来卖的。再小些的有甚用?没力气啊。还不如一头牛好使。”

    孙少杰暗笑。

    等以后分了地,一家一户全是小块田,你就不会这么想了。

    到那时,类似揉丝机这样,各种各样的小农机,才是未来。

    不但黄原山区,黄原之外,尤其南方稻田,天地更广阔。

    真要搞起来,原西农机厂凭借小农机,说不定能走出黄原,走向全国,改革开放以后都不愁没饭吃。

    希望在远方,道路在脚下。道理还是要从咱黄原的事说起。

    “可咱这里是山里啊,大块的耕地远没有小块的多。还有,牛虽然好,但需要长养着不是?而且还不能累着,一般都需要两人协作。

    若是有不知道累的小机器,集成上可以拆卸的犁铧、耧、耙,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犁地、耙地、播种、开沟、起垄,能不能代替耕牛做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