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52章 财政枯竭(上)

    已是十月下旬,喧嚣了半月不止的北京城终于慢慢安静下来,无论是奉天门外的那场"哗变",还是四川白杆军奉召坐镇京师,亦或者一连多位前朝老臣终于姗姗来迟,进京辅政等趣闻都渐渐消失在市井之中。

    京师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许是因为前段时间辽东才刚刚取得了"宁锦大捷",兼之天子一上台便委任了毕自肃为辽东巡抚的缘故,眼下京师的百姓们相比较前些年倒是"安心"了不少。

    如若没有意外,想必今年终于能过个好年了。

    约莫从神宗末年开始,辽镇局势日益紧张,朝廷在辽东屡战屡败,无数辽东难民纷纷逃难,哀鸿遍野,着实冲淡了"年节"的喜庆。

    ...

    如恢复往日平静的北京城,"热闹"的朝廷也渐渐的安静了下来,朝臣们已是从先帝殡天的"阴霾"中走出,习惯了新天子的存在。

    细细想来,天子年仅十六岁,又没有接受过"帝王心术"的教育,但其展现出来的政治手腕却是丝毫不亚于御极多年的帝王。

    非但有惊无险的"化解"了如日中天的"阉党",更是令蠢蠢欲动的"东林党"一无所获。χιè

    除此之外,就连牢牢被勋贵把控百年不止的军权也被天子重新拿了回来,让人叹为观止。

    不少朝臣私底下都在议论,当今天子或许真的是大明的"中兴之主",说不定真的能令苟延残喘的大明"起死回生"。

    现如今,"中兴之主"朱由检却是无心理会案牍上如小山一般的奏本,只是面带愁容的望着眼前的老臣。

    毕自严,万历二十年的进士,初授松江推官,后因为善于综理复杂的经济事务,于泰昌元年升任太仆寺卿,位列九卿。

    天启年间,因辽镇战事吃紧,奉命巡抚天津,与登莱巡抚袁可立互为犄角,整饬海防,修战船、建水军,曾先后镇压河北、山东的白莲教起义。

    后因不满魏忠贤专政,公开反对其"专制",被迫辞官还乡。

    "卿家的意思是,九边缺饷严重?"

    沉默了少许,案牍后的朱由检终于从失神的状态中醒转过来,声音略微苦涩的问道。

    虽然知晓崇祯朝内忧外患不断,国库空虚,九边军饷拖欠严重,但朱由检也没有料到自己皇兄留给自己的竟是这样一个"烂摊子"。

    如若不是及时起复毕自严,召其回京中辅政,怕是其中"隐患"至少要拖到数月之后才能解开。

    听得天子问询,暖阁中颇有些局促不安的毕自严不敢怠慢,忙是声音急切的回道:"陛下有所不知,自神宗末年开始,九边重镇便是连年欠饷,辽沈之变后,辽东军费更是与日俱增。"

    "前段时间的宁锦之战也是斥资无数。"

    一语作罢,乾清宫暖阁中只剩下毕自严的声音在悠悠回荡,令得一旁默默伺候的司礼监秉笔王承恩都是微微动容。

    他虽是一名阉人,但也清楚军队连年欠饷意味着什么,试问边军士卒连肚子都填不饱,拿什么保家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