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朋友如音乐,也有觉得刺耳的时候

    朋友如音乐,也有觉得刺耳的时候

    驰名于世的《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他的家当时坐落在摩里略镇,是同时代法国作家龚古尔、都德、莫泊桑、梅里美等利用星期日经常聚会、讨论的地方。

    后来,福楼拜家的客厅里又多了一个新面孔,他就是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的屠格涅夫,他的小说语言纯净优美,结构简洁严密。作品充满诗意的氛围和淡淡的哀愁,给人无尽回味。《最后一课》的作者都德见到了侨居法国的屠格涅夫后,向他倾诉了自己对他的才华、人品的无限仰慕及对《猎人笔记》的高度赞赏。

    自此,俩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屠格涅夫甚至成了都德家里的常客。然而,屠格涅夫并不因为他们之间的友谊而改变他对都德著作的评价。在他看来,都德是他们圈子里“最低能的一个”,但他只把这个看法作为内心的一个秘密写进心爱的日记里。

    18年,屠格涅夫因脊髓癌病逝了。当都德无意间发现了这个秘密时,感到万分意外,就像迎头挨了一记闷棍似的,他感慨地说:“我始终记得他在我的家里,在我的餐桌上,怎样温柔热情地吻着我的孩子们的事,我还收藏着他写给我的无数亲切可爱的信件。但在他的那种和蔼的微笑下却隐藏着这样的意念。天哪!人生是怎样的奇怪,希腊人的所谓‘冷酷’两字是多么的真实!”

    这种友情的幻灭当然使都德很伤心,但在屠格涅夫方面,却并无他的不是处。因为他将友情和作品分离了,他对都德,甚至对他的孩子有友情,但是不满意他的作品,所以才在背后说出那样的话,如果不是为了友谊,屠格涅夫也许当面就向都德说了。这样一来,都德早就和屠格涅夫绝交,也不至于有死后这样的幻灭了。

    能力和才华不是选择朋友的最高标准,只要投缘,只要够朋友,这些就显得不重要了。人无完人,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让你处处满意。那就让你的不满成为内心的秘密吧,因为朋友知道后,也许会离开你,那样会使你更加痛苦。

    在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时,鲁迅认识了刘半农,并和他成了好朋友。对刘半农的为人,鲁迅极为赞赏,认为他勇敢、活泼、对人真诚,用不着提防。但同时,鲁迅也发觉他有些“浅”。将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进行比较后,鲁迅说,刘半农虽浅,却如一条清溪;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儿的好。不料,如此热情洋溢的评论却伤害了刘半农,因为他有自卑情结。对刘半农的这种心理,鲁迅表现出了明显的憎恶。但他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

    淡定的人生不寂寞

    对友人,开口之前,我们要三思,但一言既出,就坦然面对吧。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对彼此交情的一种检验,连几句话都承受不了的交情,毕竟是脆弱的。

    所以,朋友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所有的朋友也都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既然是朋友就得包容他,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不要对朋友要求太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