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百川入海,宽心制怒成大器

    百川入海,宽心制怒成大器

    人怀七情,“怒”为其一。生活在纷纭繁杂的现实社会中,谁也难免会遇到人际纠纷,难免会引发怒气。但正如英国思想家培根告诫的:“怒气必须在程度和时间两方面都受限制。”

    就是说,一要制怒于将起,控制在微怒、愠怒程度,不让它发展为暴怒、狂怒;二要忘怒于瞬间,怒气不超过分钟,不要耿耿于怀。我国近代爱国者林则徐,历经艰难世事,承受内外风险,却能在衙门大堂上悬挂自书横幅“制怒”,一生循此立身行事,名垂千秋,可为楷模。

    怒的来源不外乎两个不满,要么对自己的事情不满,要么对他人及其事情不满。一般人都爱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对自己的事情发火是躁动,对别人的事情发火是冲动。喜怒无常是不成熟的表现,宠辱不惊理应为成年人的本色,但凡从愤怒开始,往往在耻辱结束。

    明神宗时,曾官至户部尚书的李三才可以说是一位好官,他曾经极力主张废除天下矿税,减轻民众负担;而且他疾恶如仇,不愿与那些贪官同流合污,甚至不愿与那些人为伍,但是他在“忍”上的造诣却太差。

    有一次上朝,他居然对神宗说:“皇上爱财,也该让老百姓得到温饱。皇上为了私利而盘剥百姓,有害国家之本,这样做是不行的。”李三才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说话不客气的行为也激怒了神宗,因此他被罢了官。

    后来李三才东山再起,有许多朋友都担心他的处境,于是劝他说:“你疾恶如仇,恨不得把奸人铲除,也不能把喜怒挂在脸上,让人一看便知啊。和小人对抗不能只凭愤怒,你应该巧妙行事。”李三才则不以为然,反而认为那样做是可耻的,他说:“我就是这样,和小人没有必要和和气气的。小人都是欺软怕硬的家伙,要让他们知道我的厉害。”可没过多久,李三才又被罢了官。

    回到老家后,李三才的麻烦还是不断。朝中奸臣担心他再被重新起用,于是继续攻击他,想把他彻底打垮。御史刘光复诬陷他盗窃皇木,营建私宅,还一口咬定李三才勾结朝官,任用私人,应该严加治罪。李三才愤怒异常,不停地写奏书为自己辩护,揭露奸臣们的阴谋。

    渐渐地,他对皇上也有了怨气,并且毫不掩饰自己愤怒的情绪,他对皇上说:“我这个人是忠是奸,皇上应该知道的,皇上不能只听谗言。如果是这样,皇上就对我有失公平了,而得意的是奸贼。”

    最后,神宗再也受不了他了,便下旨夺去了先前给他的一切封赏,并严词责问他,于是李三才彻底失败了。

    愤怒是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大敌,是摧毁人们情感的炸弹,是破坏愉快心境的杀手,是人生美好乐章中的不和谐音符。高位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人活着就是活一种精神、活一个心情、活一个幸福,这是最朴素的道理。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遇事平心静气,自觉维护心理健康才是硬道理。

    所以要谨记:制“怒”是身心健康的基石,是维护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工作顺达的阶梯,是事业成功的保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