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九十三章 该动手了

    翌日。

    清晨那个锣鼓声音再次响了起来。

    今日是考经义。

    试卷发下来后,里面是《孝经》的贴经和墨义内容。

    这就是为什么要分开考场的缘故,举人试你可以七选一,进士试就得七经全背完,所以到了进士试才能统一试卷,在举人试自然只能分开考。

    赵骏扫了眼题目,这场应该是难度最低的了,周围所有人都没什么犹豫的,《孝经》都背不齐,那就别考科举。

    没过多久,仅仅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大部分考生都已经答完,反倒是赵骏被卡在了一处。

    他忽然忘记某个字怎么写了。

    虽然离谱,但确实是事实,他之前能把策论写完,是有东西可以直接抄,现在开始默写真古文的时候,就有点尬住。

    毕竟穿越前就连上大学的时候用笔写字的次数都已经不多,很多学生甚至是老师都常用手机或者电脑。

    而且古时候一些字跟后世还不一样,哪怕已经加紧训练了一个多月,但还是出现了很大问题。

    也就是说。

    别人最难的东西在他那最容易,别人最容易的事情在他这里最难。

    很难受。

    但赵骏也没有办法,在草纸上写了半天搞不出来,就只好继续默写其它的经义。

    之后磕磕绊绊,总算把十条帖经和十条墨义写完。

    可惜里面有六个错别字,按照当时的评分规则,估计得被抹六下,只能得个中下水准,要是被抹九下那就是不及格了。

    试卷交上去,赵骏也懒得想那么多,没考好就没考好呗,反正他现在也不需要依靠科举入仕。

    只是唯一的问题是前两天还好,离第三天越近,考场里的气味就越难闻。

    士子们吃喝拉撒都在里面,时间久了木屋内难免臭气熏天,味道四处飘散,令人作呕。

    好在正值八月中秋时节,太常寺种了不少桂花,寺内到处都是浓郁的桂花香味,中和了一点味道。

    大量士子们在这种身心煎熬当中又渡过了第二天,终于到了第三天最后一场考试。

    清晨时分,那要命的锣鼓声音响彻了整个太常寺。

    各种嘈杂的声音顿时响了起来。

    考场有纪律,不允许出木屋与人交流,但若是低语自说自话,一般还是没人管,因此窸窸窣窣的声音不绝。

    赵骏一大早就起来研磨了,今日是个阴天,可能白天会下雨,看了下时间,已经早上七点钟,天还未完全亮,只是灰蒙蒙的,秋风萧瑟,温度也下降了许多。

    “算算时间,应该也快差不多了吧。”

    “虽说这些日子,暴露了不少皇城司内部的蛀虫,但也有很多人一时间摄于我的威势,不敢有所举动,这些人继续放在皇城司,都是隐患。”

    “所以我必须要把他们连根拔起,全部按司规处置。之后再新招一批可靠的人员进来,正式壮大皇城司规模。”

    “现在我离开皇城司,消失了两天,下面的那些人估计肯定会按捺不住,有所动作。”

    “这招引蛇出洞,再寻求主动出击,希望能够奏效。”

    赵骏一边研磨,一边思考着。

    他最近这些日子看了很多事情,也了解了很多事情,在范仲淹的提点下,成长了许多。

    既然要坐镇皇城司拿出成绩,光莽撞肯定是不行,对方一旦设个圈套,让他们拿错了人,办错了案,一下子就能引得朝野疯狂围攻。

    到时候对方站在道德至高点,若能引动民愤、官愤,恐怕赵祯都招架不住,赵骏也只能跑路落草为寇,自己去造反了。

    所以做事情必须要想到巧妙的方法,这次先内再外,就是由范仲淹帮忙出的主意,这家伙在开封府毕竟干了那么久,还是有一定成绩,掌握了很多事情。

    只不过他没那么大能量扳倒幕后之人,这才把所有他调查的东西全交给赵骏,希望赵骏来办成。

    有了范仲淹的帮忙,就事半功倍了不少。

    正思索间,试卷已经发了下来,今日是考诗词歌赋,一般来说,是试诗一首,歌赋一首。不过晏殊猜测这次考试会考试词,所以赵骏就低头去看考题。

    “以仄起首入韵,做五言绝句。”

    看到这个题目,赵骏就挠挠头,心道被晏老头坑了,这两天都以为是试词,就一直在心里回忆起以前学的词了,结果居然是试诗。

    好在是五言绝句,只有四句,只要格律韵脚没什么问题就行,要是五言律诗就更麻烦一点。

    赵骏以前其实不太懂格律和韵脚,他只知道做诗词需要押韵,但实际上从魏晋时期形成的诗文风格一直到唐代都没有固定的格律,很多唐诗完全不按照二十八格律定式来,甚至连韵脚都没押好。

    造成这些的原因是以前格律没有统一,另外就是古音韵和现代音韵有差别。比如一个上字,现代读音是第四音,按照格律属于仄,但古音是读二声,格律是平。

    到了宋代后格律就渐渐统一了,比如南宋刘渊就做了《平水韵》,完善了所有格律韵脚定式。

    这些天来吕夷简、王曾、王随、蔡齐、宋绶、盛度、晏殊等几位顶尖学术界高手悉心教导,赵骏已经把格律和韵脚搞清楚,也知道该怎么写诗。

    比如说平韵就是声调的前两声,仄韵就是声调的后两声。

    而这道题目按照韵调格律,就是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但赵骏写出来的诗估计跟打油诗没什么区别,所以还是得抄。

    他看着这做题规则,想了一下,就写下了“晚色动边思,去年犹未归。戍楼人已冷,目断望征衣。”

    这首是范仲淹将来去西北和西夏打完仗回来后写的,现在还没写出来,恰好符合格律。

    可惜他那首《江上渔者》是早年老范在应天写的,而且这家伙当时水平不够,有几个字格律不对,不然肯定抄了他这首最出名的诗。

    至于歌赋的话。

    赵骏想了想,把《后赤壁赋》给他抄了,《前赤壁赋》虽然勉强背得出来,但一是字数多,二是里面有涉及到不少时间、地点、人物,怕对不上,就不抄了。

    好在这些东西都是初中高中语文课有教,赵骏是文科生,加上又是历史系,诗词歌赋抄起来不能说绰绰有余,那也能变个大文豪吧。

    只不过诗词都是小道,他也没那想法强行到处去乱抄扬名,还是手头上的事情更要紧。

    写完了诗词,静静地等待着收卷。

    下午就能开院了。

    时间慢慢过去,等到中午时分,随着又是咚咚咚咚的锣鼓响起,周围净是哀嚎一片。

    赵骏做这些东西简单那是直接有现场的,可他们就不行了,得临时去想。

    一首有定式的诗,既想完成得诗体格律韵脚完美,还要有意境、内容,难度不亚于螺蛳壳里做道场,相当不容易。

    所以大部分举子都做得很艰难,要么不符合规范,要么就内容不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