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17章 试枪橘之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夏小星想要袭杀颜役(黑老大),想到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火攻,他知道颜役在堺町的据点是一座游廓(妓所),而游廓又是整栋木楼结构,火攻条件足够了。

    下面就要准备火攻的装备,夏小星首先想到的便是岛国焙烙弹,它就是一种在陶罐容器中填入火药,点燃导火线投掷出去的早期手雷,射程很近。

    如果想掷远一些,就在陶罐里装上大量硫磺,系上绳子,焙烙兵通过圆形摆动,利用离心力投掷出去,杀伤敌兵,同时引燃城寨或战船的木质结构,类似近代燃烧弹的作用。

    制造焙烙弹这种装备,在当时并不是什么高端技术,岛国有非常丰富的琉矿资源,只要当地有制造火器的工坊,就可以大量制造,是当时濑户内海各路水军的必备火器,就连海贼都有焙烙小早船(快艇)。

    夏小星要想购买焙烙弹非常方便,因为堺港边上的和泉区,就是庞大的铁炮工坊区,生产各式各样铁炮大筒及火药子铳,产量和销量几乎占了全岛国的三分之二。

    大名鼎鼎、富可敌国的橘屋又三郎,就是和泉国堺町铁炮的创始人,他也是堺町最有影响力的会合众大佬。

    不过,既然决定火烧堺町里的游廊,夏小星就不会自己出面购买大量焙烙弹,这无异于告诉大伙儿,他下间下三郎就是纵火犯,以后还混不混了?

    所以他会安排一些面生的手下,比如鞣村猎户,化妆成外地客商,分批购买陶罐,火药,硫磺,各种易燃易爆的材料,或在町外河源地找个偏僻所在,悄悄组装成焙烙弹,再装在车上,伪装成其他商品,分批运进堺町隐藏起来,

    但是购买大宗材料之前,夏小星并不清楚这些火药的成分,硫磺的可燃性及各宗材料的价格,这些事不能假手他人,还得他亲自出面,假借考察购买铁炮的名义,前去堺町铁炮工坊做一番考察。

    时间宝贵,说去就去,夏小星很快套上一套铁质腹当(内甲),换了一套普通武士装束,腰挎双刀,手持折扇,便在般若五郎和孙七郎的陪侍下,三人乘马驰出了花屋。

    堺町道上蹄声嘚嘚,町人闻声纷纷往两边躲避,夏小星无心走马观花,三人骑速很快,不久就到了堺南北庄的橘之屋,也就是专门售卖军火的门市。

    这里售卖的热销商品,就是陈列在货柜上各式型号、各种口径的堺筒,即大名鼎鼎的和泉国堺町铁炮。

    来到店里之后,夏小星难掩激动神色,遂要求店员把各式铁炮都拿出来,把价格与性能逐一讲解给自己听。

    其实夏小星来到堺町之后,很早就对岛国火铳上了心,因为他知道这是战国时代最犀利的武器,不消太多,任何大名拥有千挺火铳,在会战中都是足以影响战局的力量。

    可是这铁炮的价格也是真是喜人,夏小星以前根本不敢问价,今天也就借着考察火药市场价格的由头,才来逛上一逛,装装牛叉。

    橘之屋掌柜的见他是骑马而来,还有两随从,以为是个大客户,招待的很热情,介绍的很详细,不厌其烦的一番解说后,还表示可以在后院示枪。

    夏小星像是刚接触火枪的乡下武士,表现的很懵懂,问得很细致,他暗暗弄清了和泉国堺町铁炮的热销型号,大致按照弹丸发射重量的‘匁’来划分。

    ‘匁’为计重单位,一匁为三点七五克,相当于明国的一钱。

    堺筒发射二点五‘匁’弹丸的普通型号产量最多,批发价很实惠,一挺大概为三十五贯至四十贯文。

    发射六‘匁’弹丸的堺筒为武士筒,射程远威力大,价格昂贵,大约八十贯文一挺。

    还有一种发射三十‘匁’弹丸的重型筒,数量很少,价格更贵,一挺至少卖到二百八十贯,是守城利器,居高临下发射,可以洞穿橹盾和重甲。

    此外,还有发射五十‘匁’,一百‘匁’的大筒,那就属于早期轻型火炮了,样子笨拙,没有支架和炮架不说,价格死贵死贵的,夏小星没敢问价。

    因为他目前敲诈来的,不,募集来的资金,大概还有一千贯左右,这点钱即使买最实惠的普通堺筒火铳,也只能买三十挺左右。

    这种早期火绳枪发射动作繁琐,装弹步骤絮烦,持枪士兵即使经过很长时间训练,能保持二三分钟一发的射速,已经算是训练有素。

    所以一次齐射没有一百挺以上的火力密度,根本形成不了面杀伤,就没有方向压制力,对方哪怕是农兵冲锋,都无法打乱队形,发射一轮就被冲上前贴脸攻击,死贵死贵买来的火铳,结果成了农民的战利品。